隐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智慧和才能一般都高于常人,隐居于山水田园之间,其生活内容和方式又不同于庶民之平俗,大多知命达理,淡漠功名富贵,清高孤傲,耿介正直,不慕荣华,不趋权势,不俗不媚,只是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中,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饮酒品茶、交友清谈、著书立说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地处杭州西北隅的西溪,则是这些隐士最理想的栖息隐居之地。这儿离市区不太远,有陆路可从古荡、武林门进入市区,有水路可乘舟沿西溪河进入松木场登岸进入市区,这样可满足隐士们与市区文人的交往和沟通;这儿又幽深安静。西溪稠密的水网河道水塘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十分完善,曲水弯环、群山环绕、花木扶疏、鸟鸣鱼跃,名园古刹踵接,确是隐士们最理想的自然环境,所以千百年来,隐居在西溪的名人雅士层出不穷。
早在南宋末年,这儿便有文人雅士来此栖息隐居。汪元量,是当时隐居于此的一位著名人物。
汪元量,杭州人,是诗人更是出色的琴师,他弹奏的古琴音域广,音色美,表现力极为丰富,成为浙派古琴艺术的开创人物之一。因善琴,他早年就进入皇宫为太皇太后及后妃们鼓琴,同时又是宋度宗的琴师。南宋被元兵灭亡后,汪元量辗转从大都(北京)回到故乡杭州,隐居西溪,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眼见杭州人民遭受元兵践踏的痛苦,作《钱塘》诗,云:“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亡国亡家之痛萦绕在他的诗歌中。闲居西溪,汪元量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出没无定,行踪无迹,杭人称他为“仙人”。
隐居西溪的元代名士,最著名的当属鲜于枢。鲜曾任浙江都事,常住杭州,因不满官场腐败便辞官隐居于西溪,筑霜鹤堂居住。堂中终日高朋满座,谈笑风生。鲜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受到同时代的大书法家赵孟的推崇,说他的草书“中锋直下,稍敛毫芒,园劲丰润,浑雄朴茂而凝重,淋漓酣畅中蕴含着森严规矩”。他的书法代表作草书《石鼓歌》被公认为稀世珍宝。前不久,其真迹以4200万元的天价拍卖出去,足可见其珍贵。卜筑西溪时,鲜于枢也创作了不少有关西溪题材的画卷,赵孟还专门为他其中一画题了诗《题西溪图》,诗云:“西溪先生奇崛士,正可着之岩石里。数间茅屋破不修,中有神光发奇字。”在诗中,赵孟称鲜为“西溪先生”,说他的房子“破不修”,可见他经济状况并不太好,而他的书法却日益进步“神光发奇字”。鲜于枢淡薄名利,钟情诗画山水和西溪这块人间宝地,最后安葬于西溪。20年前,他的墓在北高峰北侧山坡发现,出土了他的文房用品,验证了他钟情西溪,连死后也安葬于西溪南侧坡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到了明代,统治阶级对文人采取了高压和笼络双重政策,对不合作的文人实行残酷镇压,许多具有独立个性的文人不得不迫于形势,闭户读书。西溪的隐居者也渐多,其中不少为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的大家,如吴本泰、王穉登、江元祚、邹孝直、冯梦祯、洪钟等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吴本泰,原籍海宁,长期生活在杭州。他于明代崇祯甲戌年间中进士,当时已61岁,曾任吏部郎中,尚宝司丞等官职。清灭明后,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他遁入西溪隐居。吴本泰隐居西溪,朝夕与西溪相处,深爱其地。他晚年著的《西溪梵隐志》,应该是西溪专著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颂扬西溪。所著的《秋雪庵碑记》、《秋雪庵记》。因对西溪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及文化积淀作了详细叙述,参考价值甚大,当为研究西溪、开发、保护西溪的重要文献。
冯梦祯,嘉兴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属最高学府的校长。归隐西溪后,对西溪的经济发展作过一定研究。当时他卜筑“西溪草堂”,屋畔遍种梅竹和茶,引溪流环绕屋舍。他是位茶叶专家,能品尝鉴定茶叶优劣,而且广泛宣传介绍西溪茶叶,让当地百姓能赖以生计。他说:“西溪茶利之厚,十倍龙井。”对西溪的其他土特产,他也作过介绍,如竹笋,他说:“钱塘门日进竹竿万个,法华山多笋。”对杨梅,则写道“此溪栎实尤多,杨梅亦有二种,如革末鞨者因佳,而别有水晶之称,色味双绝。”冯梦祯去世后,也安葬于西溪安乐山永兴寺侧,成为西溪忠实的守望者。
洪钟,明代杭州人,他的六世孙洪昇为杭州的大戏曲家,杭人早已知晓,然而其祖先洪钟却鲜为人知。洪家在杭州是个世代书香大族。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的洪皓。南宋初年,洪皓奉诏出使金国,倍受折磨和污辱,但他坚守民族气节绝不屈服,后来终于回到杭州,皇上赐于府第于杭州西溪一带。到了明代,洪钟遵守祖先清白廉洁的人生准则,勤奋读书、藏书、教书。教育子女甚严格,所以洪家子孙大多好读书,生活俭朴,明代时高官辈出。当时杭人有“明代祖孙五尚书”之说,说的就是洪家五位子孙做到尚书一类高官,当时留下镇还有一座“尚书坊”,是夸奖洪家的。洪家教子治家有方,实可成为今日杭人之榜样。
清代屡兴文字狱,文人多次受到打击。不少读书人在饱尝世态炎凉后,便厌弃功名富贵遁入山林隐居起来著书立说,磨研艺术,其中不少人追求独特风格、标新立异、不同流俗,他们通过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受,其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成为西湖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清代在西溪隐居的高士中主要有洪昇、厉鹗、杭世骏、周庆云、陈文述、章次白、许承祖,丁申、丁丙兄弟等等。
洪昇,即洪钟的后代,到了他那一代,家族已开始衰败。洪昇隐居西溪时专注于戏剧创作。29岁时,作《沉香亭》传奇,此为后来的宏大戏剧《长生殿》的第一稿。35岁时改《沉香亭》为《舞霓裳》,以李泌辅唐肃宗中兴之事来抒发个人身世不遇之情怀。41岁时曾一度为生计奔波于杭州、嘉兴、衢州、苏州、江阴等地,并创作传奇《织锦记》、杂剧《天涯泪》寄托自己思亲之情。44岁时返杭隐居,改《舞霓裳》为《长生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兴亡之叹,一时传唱甚盛,苏杭等地相继演出。但康熙皇帝及权臣明珠均恶此剧,被革去国子监生籍,下刑部狱。后来一直郁闷,60岁时登舟时因醉酒堕水而亡。洪昇是杭州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在当时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洪昇在隐居生活中专心戏剧创作与诗歌创作,有诗集《稗畦集》、杂剧《四婵娟》,代表作自然是50集的《长生殿》。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是杭州人。他性喜闲静,钟情山水,最爱西溪。厉鹗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中举后就不再迷念官途,专心研究诗词。他先后与查为仁一起笺注了南宋诗人周密的《绝妙好词》,又与马日琯兄弟合作,编纂《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单独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十卷、《东城杂记》二卷、《湖船录》一卷、《南宋院画录》一卷、《玉台书史》、《增修云村寺志》、与友人合作修纂了《西湖志》、《南宋纪事诗》。厉鹗的诗,诗品甚高,特别是写西溪的山水诗,诗味更浓。他朝夕徜徉于西溪山水间,吟啸不绝,溪光山色、晴雨变幻、朝暮景异,均一一展现在他那清丽隽永的诗词中,
如,《泛舟河渚过曲水秋雪诸庵》: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 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蓬船。 经幢宛在水中央,春早浑疑水亦香。 白发老僧无一事,斋余分供与鱼王。
杭世骏,清代杭州著名学者。幼年苦读,博览群书,工诗文及小学。雍正年间中举,乾隆年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受命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杭世骏为人耿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在高宗弘历的一次人才选拔会上,他大胆批评朝廷过于重用满族大臣,倡议一律平等相视,唯量才试用。引起弘历帝大怒,罢官返乡。回杭后隐居西溪,与杭城学者厉鹗、周京、符曾、赵信、汪沅、吴颖芳等交往,共同切磋学问。有不少著作遗世,如《道古堂文集》四十八卷、《道古堂诗集》二十六卷、《石经考异》二卷、《诸子然疑》一卷、《两汉蒙拾》二卷、《晋书补传赞》一卷、《文选课虚》四卷、《续方言》二卷、《榕城诗话》三卷、《三国志补注》六卷、《质疑》二卷等,为清代杭州著名的学问家。因厉鹗、杭世骏两人在杭州学术界地位高,人品好,时人在西溪交芦庵旁建“二公祠”纪念他们,这“二公祠”是西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后人追慕乡贤先人的高风亮节。
在西溪清代时,有两位乡贤不得不提,那就是孙晴川和沈晴川。他们两人对西溪的贡献在于创作了《南漳子》一书,这书是西溪的地理专著,书中对西溪的历史、地理、古迹、佛寺、村落、山川、河流、湖泊、特产作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与介绍。据《南漳湖怀孙子骏》一文介绍:两人隔河相居,同与当时西溪名人厉鹗、吴西村等交往,他们同去魏家兜探梅,共去蒹葭里看芦花,遍话西溪山水溪湖、寺庙庵堂,他们时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赋文论史。《南漳子》一书主要由孙晴川撰写,用5年时间对西溪作了大量调研,并撰成一书。沈晴川见河对面的孙晴川如此勤奋,大受感染,于是写了序文附在《南漳子》卷首,并结为兄弟。
清代末年,西溪出了丁申、丁丙兄弟俩藏书家。丁氏为杭州世家,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毁坏了西湖孤山中的文澜阁,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也遭散佚。丁氏兄弟事后在瓦砾中拾回万余册,于是将书运回西溪家中,又在留下购物时,发现包装纸竟是《四库全书》散页,于是四处收购和补抄。光绪年间,文澜阁在浙江巡抚谭钟麟主持下重建,丁氏兄弟急送图书入国家藏书馆文澜阁,并分文不收。丁氏家族历来有藏书之传统,其祖父丁国典有“八千卷楼”藏书馆,延至丁氏兄弟,彰显家风,继续收书、抄书、藏书,先后建有“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后又总其藏书楼为“嘉惠堂”,藏书近二十万卷。后来丁氏兄弟的全部藏书以低价归于江南图书馆,即今日的南京图书馆,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国家图书馆,至今这20万册图书保存完好。
西溪地理环境优越,因以水渚为村,非舟莫至,人迹少至,故历代避乱者大多隐居于此,隐居者又不少为高士,他们或因仕途失意遁入山村田野,或性情淡泊,追求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精通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品行才识、神韵气骨、人格风范又大多卓然不俗,所以西溪正是他们理想的安身之地,西溪又因为有了这些隐居的高士而沉淀了大量文化,成为西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