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随笔 > 正文

纪念柏杨:这一个告别的春季

2008-05-06 18:59:13    董辑

编者按:缅怀柏杨。

一个月之内,中国文学和文化界先后永远的辞别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之前分别是:湖南老诗人彭燕郊,著名文史学家、翻译家贾植芳;现在则是大大名鼎鼎的台湾文学家、史学家、文化活动家柏杨。三个人都以接近和超过90岁的高龄辞世,就人生来说,堪称圆满了;但是就中国文学或者文化来说,他们的死,带来的则是永难愈合的伤痕。中国文化史的某种断裂,将因为三人的故去而永难弥补。

柏杨无疑是三人中最为知名的一个,也是最值得隆重纪念的一位。这样说绝无对彭、贾二老的不敬,而是柏杨自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柏杨是台湾来岛作家中的第一代,大家看他的简历就会一目了然,他的创作开始于大陆,但是成熟和结果于台湾。柏杨是新文化运动的孩子,他的人生旅程和思想底色,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他是中华文化史那一伟大启蒙时代的嫡系子孙,这一点弥足珍贵。他的故去,实际上宣告了台岛文化与新文化运动某种意义上的永别。另外,柏杨不是一个书斋型的作家,他是一个大众作家,一个畅销书机器,他的影响不单单在纯文学和纯文化领域,更弥散在广泛的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他是作家、文学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社会名流、台湾文化标签……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和他富有传奇意味的人生相结合,使柏杨隆起为台岛最为知名的文化景点,标志着台岛一个时期文学和文化的海拔高度和丰富程度。

柏杨也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开始的“港台文化热”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文化五四运动后的另一个启蒙时期,港台文化大量涌入内地。琼瑶、金庸、梁羽生、台港流行歌曲、电影等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大众和低端部分;席慕容、朱德庸、台湾校园歌曲、罗大佑等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小资和中产部分;而柏杨、台湾现代诗歌、李敖、刘以鬯、白先勇、龙应台等则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小众和高端部分。柏杨的影响是最先也是最大的,我还记得,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是当时的顶级畅销书,是8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和启蒙意义的几本书籍之一。其中的“酱缸文化”“臭鞋大阵”等文化判断我至今记忆犹新,而那时我只是一个10几岁的孩子,理解得一定很片面。与柏杨更为深入和亲密的应该是60年代上半段和50年代后几年出生的那些人,看一看,这些人现在正在和已经成为中国的脊梁。我相信,在他们的文化骨骼中,柏杨曾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柏杨写小说,也写杂文,但是影响最大的似乎是他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等绝对是当代大众化个性化历史书写与研究的先河之作。目前滥觞的如当年明月等操作的个性化通俗化历史写作与研究,柏杨是这一路作者的绝对源头之一。让历史变得畅销、好看、个性化,柏杨似乎是先行者。其宏大的规模、浩荡的篇幅,深刻的观点、独特的文风以及扎实的学术(虽然被同是历史学家的李敖反复批评、针砭,但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都使柏杨配得上做这一行当的祖师爷。

柏杨是台湾大作家,他的小说、杂文、文化研究、历史作品,都是他留给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的生命更是一部精彩的大作,这也使柏杨一直保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从最初的反共作家,到后来的绿岛政治犯;从与李敖交恶到娶台湾著名女诗人张香华为妻;从一般性的知名文学家到综合性的文化大家;从早年的党国工作人员到晚年的反台独人士……柏杨的一生是激流汹涌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正确、理性和光荣的收获者的一生。

2008年的四月即将成为永难复现的过去,春天正在用花朵和绿叶铺满大地,很快,夏天的太阳将为我们奏响生命又一季度的欢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一个告别的春季,因为柏杨,因为彭燕郊,也因为贾植芳,因为那些所有为人类和民族做出过自己贡献的成就者。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