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端午节已经被人家抢走了,要是我们再不看好自己的几个传统佳节,最后恐怕要一无所有了。 |
|
去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513号国务院令,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改,取消原有的“五一长假”,将春节以外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里。
此前,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已经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新浪、搜狐等网站上公布了一个月。从投票结果来看,近九成网民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七成多的网民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这个草案公布前,山东省潍坊市政府在全国首开先河,将中秋节前的周六与中秋工作日进行对调,让潍坊市的老百姓能够享受一天的中秋节。这个举措出台后,不仅当地老百姓欢迎,在全国也赢得一片叫好声。
最终,政府尊重民意遂民心,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中国人的法定节假日将从往年的10天调整为11天。
对此,一直推动传统节日回归的“推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另一位推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则表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的现象、活的形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我希望七夕节、重阳节、元宵节也能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一部分。” 传统节日“回归”推手
从2003年起,65岁的李汉秋就开始推动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日,那时他还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此前,李汉秋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研长达30年。
2003年3月,李汉秋参加了李长春、刘云山主持的一个座谈会。在发言中,他向两位负责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建议,重视七夕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我认为,不能只重视政治性节日,也应当重视传统的民族节日,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海内外华人、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仪典,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是尊重和热爱自己民族的表现。现在许多国家和政府领导人都把尊重华人的春节作为尊重中华民族的表示,就是这个道理。”李汉秋说。
2004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在北京召开。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汉秋递交了“重视传统节日、恢复传统节日的作用”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递交了“将中国传统节日增加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议案。他们的建议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也引起社会热议。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6%的投票者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
纪宝成对传统节日的情结源于2003年。那年他去香港,一位人大的香港校友对他说,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海外华人都有清明、端午、中秋假日,惟独中国内地没有。这番谈话在纪宝成心里发酵,到了2004年2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他把自己思考了一年的心得变成了文章。
“在会议上我呼吁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几天后人代会召开,一位领导同志在会上碰到我,建议推动成为一个议案,我就把那篇公开发表的讲话改了改,变成了一个议案,提交给人代会。”纪宝成回忆。
后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给纪宝成和参与签名的人大代表回了信,委婉地表示节假日要统筹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承受能力。纪宝成没有就此放弃,在2005年的人代会上他再次提交了议案。
这次,因为有媒体介入,纪宝成的建议被广泛传播,得到了舆论界的支持和公众的欢迎。国务院方面的回复大意是:肯定民族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将积极考虑他的建议。
李汉秋和纪宝成的意见没有白提,2005年6月2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被明确纳入该意见。
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节庆委员会,李汉秋出任主任,专门倡导、研究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作用。这年8月,李汉秋呼吁将传统的七夕节视为中国情人节,他的建议被新华社播发后,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各家网站、电视台、电台、报纸纷纷采访。第二天,在福建武夷山,当地组织了七千七百对情侣,登上九曲溪畔的鹊桥度过七夕。
2006年3月,纪宝成再次提交议案,呼吁加快将民族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立法进程。国务院方面给他的答复是,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在调查研究了,正在准备可能的实施方案和构想。
不久,国家发改委来到人民大学,专程与纪宝成沟通交流,并委托人民大学电话调查中心做关于将民族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沈阳、武汉、成都、广州等六个城市的四千多调查对象绝大多数赞同把民族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但在具体的实施上有不同意见。
也是在这一年,中央文明办特别邀请李汉秋主持编写《我们的节日》一书,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极力推荐“七夕节”。中央电视台还根据这本书拍了一个7集电视片《我们的节日》,请他专门主讲重阳节。2006年6月,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入选。
李汉秋认为,元宵节也是传统节日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于是他向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提建议,在《我们的节日》增补元宵节。两家单位接受了他的建议,电视片《我们的节日》专门制作了一集《元宵节》,中央文明办在图书《我们的节日》(学生版)中也单列一节元宵节。
2006年9月,国家公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已将元宵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一起列为“七大节”,纲要表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的人代会上,纪宝成提交了传统节假日的具体实施议案。他先后调查、征求了四千多人的意见。在那份议案里他建议: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到14天,如果有难度,则改为12天。
但这次国务院方面没有给他及时回复议案。正当他疑惑时,国家发改委在11月9日公布了全国法定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征求公众意见。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的国务院令,让他和李汉秋的梦想成为了现实。“现在的方案增加了一天,但我觉得春节如果能够再增加一天最好,把除夕也定为节假日,强化春节,这是全国人民高度重视的节日,几亿人流动,为的就是回家和亲人一起团聚吃年夜饭。所以,除夕放假是应当的。”纪宝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节日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国家恢复了传统节日的法定地位,人人都可以在这些节日里休息,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这中断了几十年的传统节日,我们究竟该如何过呢?”上海一位年轻的白领在她的博客里问。
这还真是一个问题。纪宝成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考虑这个问题,设计一套既尊重传统,有文化品味,又不那么商业的程序来。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应该保留。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外,能不能把龙舟竞渡、力争上游变为各地集体比赛活动?再比如清明节,在扫墓祭祖、祭奠烈士的同时,能不能也祭奠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给他们扫墓,再搞些配乐朗诵,弘扬传统文化?
“这些年,传统节庆的气氛城市不如农村,大城市不如小城市。”为了研究传统节日,李汉秋曾经在春节期间去山西榆次、榆社、左权,在那里他看到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里,这3个县各自在县城广场上办元宵灯会和社火会演,来自各乡镇和各部门的表演方队一边表演一边从不同的大街向广场进发,最后集中在广场上比赛,整个县城和周围乡镇的老百姓都赶来了,四周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他认为这样的过节方式值得借鉴。
在具体的节日设计上,作为节庆委员会的主任,这也是李汉秋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体记忆,它对构筑民族魂、民族心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我们春节、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大部分人就是看中央电视台的除夕春节晚会和元宵晚会,每年都差不多。我们把它原来的仪式都淡化了,这是很危险的。”
在具体的节日上,李汉秋的建议是旧瓶装新酒,保持以前的传统,又要有新的时代特色。“比如说拜年,以前过春节是磕头、下跪,后来发展到用鞠躬、用手作揖表示祝贺,再后来开始用贺年卡、明信片拜年,现在是风行手机短信拜年,还扩大了拜年的范围。”
在清明节的构想上,李汉秋的想法与纪宝成不大相同:“清明节过去都是要到坟前祭祖,过去是到先人墓前烧纸钱、供食品,现在提倡到墓前献鲜花。如果清明节无法赶回亲人的墓前,我们可以在网上设一个灵堂、纪念碑,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就很好。”
另外,清明正值春耕春种、插柳栽柳的季节,1981年国家出台决议,要求年满11周岁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李汉秋建议把这项任务纳入清明节,使之发展为包括植树、环保在内的节日活动。
端午节,至少可以从卫生、体育、文艺三方面发展节俗:从原来的送灾驱疫保平安的活动发展为全民的卫生活动,把爱国卫生日设在此日。以举办各种层次、各个地区的龙舟比赛为核心,推动民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激发节日热情。可以从吃粽子、纪念屈原发展为设立诗歌节,推动诗歌的创作、吟诵。
除了这次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外,李汉秋还建议创办三大人伦主题节日,把历史上孟母生孟子那天(农历四月初二)设为中华母亲节;把七夕节变为中华情侣节;对现有的教师节应注入新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