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为什么年年闹
没有一整套机制的设计,油荒依旧会卷土重来 这很像一个竞猜题目:每桶50美元、70美元、90美元,还是100美元?
从2005年以来,很多能源研究机构就在不断竞猜这个数据,然而事实每每让他们不得不频繁修正自己的数据。
这就是油价。三年前,“油荒”事件经媒体大肆报道之后,这个词成了中国能源领域除电荒之外的另一个热门词汇。
这场油荒大戏的主角有国际炒家、中石油、中石化、民营加油站、地方政府、媒体、国家发改委等等。而演出的次序,一般是民营加油站出现无油可卖,高挂“无油”免战牌,媒体将矛头对准中石油、中石化——认为其垄断油源,于是地方政府从中斡旋,但成效甚微,随之油荒扩大且有席卷全国之势,最后国家高层部门强势介入。“油荒”,不仅仅是国际油价高涨所导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石油从价格机制、油源开放以及期货交易等设计上,明显不是一整套机制。这种断断续续的机制设计彼此困扰,以至于在推出一项改革的同时不得不顾及其他方面。
要解决油荒的难题,首先涉及的就是石油价格机制改革。
目前,中国成品油的价格变化是由国家发改委掌控,其依据是当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之时,发改委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这种貌似和国际接轨的定价机制,在国际油价大涨的过程中,始终不敢真正运行——若按此机制施行,国内油价几乎要超过公众的心理承受线。而这也是政府官员左顾右盼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官员们也意识到问题存在,他们似乎在寻找一个机会——在一个油价比较平稳的时候,与国际油价进行有效接轨。
但是,这个机会屡屡被错过,且只有在最坏的时刻——油荒出现,才会再次引起各方注意。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的高层放出话来,他们已经在调整新的定价机制,但是,这句话的后半截——什么时间推出,始终没了下文。
进入夏季,油荒再次席卷而来。人们此时不得不反复问这样一个问题,油源垄断能否放开?
油源垄断问题从1998年石油市场重组以后,就一直伴随着中国石油业界。似乎只要不提反垄断,就没法走到石油市场正常发展的道路上来。
从站在中国石油第一线的加油站来说,这种抱怨是有理由的,他们的同盟从石油市场整顿前占市场的80%-90%,降到现在要依靠两大集团过日子的局面。
而也正是他们,最先感觉到油荒问题。其原因在这些企业看来,国家已经在法律上逐步赋予了两大集团的油源垄断权力,民营企业无法获得正常油源供应。所以,在每次遇到油荒的时候,国家发改委都会迫不及待地通过政府手段要求两大集团敞开供油、平抑油价,甚至要求提供原油给炼油厂,不许出口成品油。这种措施,在今年国际油价快要逼近100美元/桶的时候,异常明显。
但是,上游价格上涨,而下游价格被政府控制不变,困扰中国石油市场的“批零倒挂”始终无法消失。反过来看,也正是由于两大巨头垄断局面难以撼动,所以各种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难以培养,油价改革也难以推进。
事实上,出现油荒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用油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来。
要避免油荒,不仅仅是价格与国际接轨,更需要的是在交易规则上接轨。这种交易规则就是推动能源、金融的有效结合,建立期货交易机制。
事实证明,以2006年为例,国航之所以能够承受当年高油价的负担,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早在2003年就通过长线的期货交易予以锁定。
让用油的企业、单位参与到机制设计——期货交易中来,显然是增加国家石油软储备的一种方式,这也可以减少现货市场的用量的需求,而这正是国际市场攻击中国需求因素抬高油价的关键一点。
这些软储备再加上国家正在陆续兴建的国家石油储备库——硬储备,石油安全的确可以得到一定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