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为什么越来越高
人为扭曲商品价格,和人为扭曲货币价格一样,只能是费力不讨好,自己狼狈不堪,整体经济也深受其害
上周回北京公干兼探亲,在家的第一顿晚饭吃下来,我也顺道听爸妈做了场物价形势报告会,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蔬菜水果肉禽蛋,凡是吃的东西,无一不涨。
我爸粗算了笔账,比起去年,每月在吃上要多花两三百块。
正是这多出来的两三百,成了推高CPI的罪魁祸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9%,创了10年来的纪录。其中,单食品一项就让CPI涨了6.2%,换句话说,CPI的九成涨幅由食品贡献。
以食品的第一大类粮食为例,我们来看看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是如何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相互作用,将价格推向高处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达21.2亿吨,增长5.3%,创历史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由于石油价格高涨,生物能源变得有利可图,粮食除了传统的食品饲料用途,还成了工业原料,需求陡然增加,产量只是略长,粮价自然上扬。
石油不仅是能源,还是化工原料,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和粮食不同,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
人民币低估的另一个代价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因为庞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所带来的外汇都必须兑换成人民币,其中相当部分又逃过了人民银行的回收,这些凭空增加的“外汇人民币”极大助长了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泡沫。
经济是一个循环作用的有机体,城市房地产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村的地价,除了耕地承包费用上涨外,对城郊农民而言,种粮食还是“种房子”,更是一个现实的诱惑。
对农民而言,改变土地用途毕竟是件既费力又冒风险的事情,但改变自己的“用途”--留村种地还是进城打工--就容易多了。当一亩地忙活一年不如打工一天挣得钱多时,农村由“三八六零”部队留守也就顺理成章。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又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发改委的调查显示,今年农村雇工价格比去年高了将近20%。
以上种种,最后都要反映到城市农贸市场的零售价上,应该说,6.6%的粮价涨幅,已经是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之后的结果了。粮食是生产肉禽蛋奶和食用油的原料,上游的所有价格波动,都会向下游传导,并且常常会被放大。
食品中,涨幅最大的是猪肉,暴涨了56%,三倍于食品的平均涨幅。个中原因,除了上文所述,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就是猪瘟的大规模蔓延,有的养猪大省甚至出现了成片的无猪村。
食品是一种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人可三月无色,却不可一日无食。正因为事关民生,每当食品价格大幅波动,政府总要出台一连串的限价令禁涨令,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让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种粮养猪有利可图了,就自然会有人去种粮养猪。政府可以启动财政手段,为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但不可以扭曲商品价格,以至干扰市场信号。人为扭曲商品价格,和人为扭曲货币价格一样,只能是费力不讨好,自己狼狈不堪,整体经济也深受其害。
如果刨掉食品,CPI就只剩下1%左右。这一点让中央政府的多数财经官员都比较乐观,标准的官方用语则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意思就是,CPI虽然已经比较高了,但还不是明显的通货膨胀。
学术界对此的争议就比较大,最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观点是: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形成,全面通胀的迹象已经出现。
另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是,股市楼市的泡沫将如何影响CPI,用学术语言讲,就是消费价格与资产价格是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比如,在广州,我所在的办公楼与宿舍楼只隔着一条广州大道,但两座楼下的牛肉拉面价格就差了20%,因为大道两边的房价相差三到四成。这些零散的现象汇聚起来意味着什么?很遗憾,从央行行长到大学教授,没人讲得清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