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看过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片尾那个眼睛几乎半瞎的男主角在被迫离开家园时那种放射着强悍旺盛生命力的眼神,让我看到日本民族在严酷自然环境下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至今不能忘怀。
看电影不算什么奇特的经验。但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情是,前几天我在观看新版《日本沉没》时,恰是我刚刚从东京回到北京后的两三小时之后!带着对日本国土和人民美好的新鲜印象,想着我上午刚刚告别的东京,再看着电影中山崩地裂、家毁人亡的日本,心里掀起的思想浪涛,犹如电影中的那些海啸场面,使我无法平息。
日本是一个矗立在地震带上的国家,国土面积窄小,资源贫匮,人口密度很高。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和最独特的文明之一,就诞生在这个“小小”的岛国。
地理意义上的日本并不会沉没。但世界上只有日本人会拍出这种对民族生存本土都充满危机感的电影。怀着“日本沉没”的忧思,日本民族有着举国一致的凝聚力和爆发点。危机意识,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日本能够及时觉察到自身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就能够忍辱负重地对这些挑战做出敏捷智慧的回应与选择。同样面对打到国门下的西方炮舰,日本在19世纪末决然开放国门、选择“脱亚入欧”、启动“明治维新”,从而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导致日本做出这种正确历史抉择的因素很多,“危机意识”恐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就缺少这点危机感。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同一时期,清帝国本来也有着几乎相同的历史机遇。它只是在被列强打得走投无路、紫禁城被占、圆明园被焚、三番五次惶惶若丧家之犬弃京出逃之后,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天国心态,被迫进行了为时已晚、无济补天的改革,接下来就是大清帝国的覆灭……
一个没有自豪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但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同样也没有前途。
回想三十年前,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动员全党,号令天下,他向全党发出了这样的呼声:“中国不发展,就会被开除球籍!”这个说法,从邓小平的口中说出来,唤醒了亿万愚民、拯救了中华民族。
我本人,就属于在80年代被邓小平唤醒了危机感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那种充满了被“开除球籍”的忧思但又不甘“沉没”因此要“团结振兴”的时代氛围中,我们——那些恢复高考后77、78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我们积极寻找着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我们饥渴阅读着“丑陋的中国人”,我们敏感挑剔着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和糟粕,我们真诚地为“黄河”所环绕的贫困和落后而悲伤,我们痛苦思考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到底是应该远航在“蔚蓝的大海”,还是扎根于黄土高原……
没有一个中国人真想去“唱衰”中华文明。但一个文明如果经不起反思,无力自我更新,这个文明必将衰亡。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八十年代那种对中华文明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才奠定了后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精神家底,才从全民心灵深处保证了中国经济巨轮大风大浪不再偏离正确的方向。
拍摄得可以乱真的“日本沉没”,并不能引爆富士山喷发,而只会强化日本人对家国的热爱和维护。传统中国没有这种忧思文化。但正是邓小平30年前提出的“中华民族有可能被开除球籍”的警示呼声、唤醒了中华民族对中国有可能“沉没”的忧患意识,从而防止了中国的沉没。
我在想,假如全体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人,在今日繁荣的基础之上,能够继续怀着这种“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而虚心奋进,摈弃那种未富先骄、未强先狂、忘乎所以、夜郎自大的愚昧心态,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增加更多几分胜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