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
林语堂在为自己作的一副对联中写道: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位被世人公认的语言学家,通过文学作品来构架东西方文化艺术长廊。
出生在牧师家庭的林语堂,曾先后在美国、德国留学,回国后主编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有影响的刊物,他曾在大学执过教,在国民政府做过官,但最终弃官从文取得了丰硕成就。他的三部曲之一《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为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他在语言学方面造诣颇深,对中国的音韵学做过认真研究,撰写了《闽粤方言之来源》等文章,1925年发明了“汉字号码索引法”和“国音新韵检字法”,1928年在林语堂的提议下,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他编著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5年任世界笔会副会长,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35年胡风在上海《文学》上公开发表《林语堂论》,批评他是在提倡资产阶级文学,走的是没有前途的文学道路。林语堂不甘示弱,在《人间世》发表《今文八弊》予以反驳,由此同鲁迅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产生分歧,并同鲁迅成为两个对立的文坛巨人。鲁迅病逝后,林语堂在《悼鲁迅》中写道:我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如,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左派不谅吾之文学见解,吾亦不肯牺牲吾之见解阿附。
林语堂生性幽默,他的文学风格具有幽默的特点。在创办《论语》杂志时,林语堂常在上面写一些时事短评,嬉笑怒骂,讽喻机智,由此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演讲也十分精彩,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他认为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千万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林语堂有许多精辟的语言,例如他在《关于读书之意见》的演讲中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病逝。《中国时报》对林语堂的评价是:可谓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学家与学者。其一生沉潜于英语英文,而绝不成为“西方”的俘虏,其重返中国文化知识的勇气及其接物处世的雍容谦和,皆不失为一典型的中国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