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随笔 > 正文

“梨花体”只是标准缺失时代的怪胎

2007-10-08 18:37:49    宕子/红网

编者按:是艺术还是炒作,是呵护还是亵渎。在这个喧嚣的标准缺失的时代,真正的知识分子和真正的诗人更应该坚守自己心中所设的那道标准。

9月26日,广东几大主流媒体都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梨花教主”赵丽华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演讲的新闻。“教主大人”在演讲中称自己现代诗歌的一个代表性诗人,历史会证明她的诗是真正的诗歌,她说:“我到现在也不理解‘梨花体’到底是怎么回事?被恶搞后,我写诗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西晋名士阮籍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梨花教主”称自己为现代诗歌的一个代表性诗人,只有或者仅有在这种意义上,她才称得上“代表性”——她的所谓“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所谓的“中国当代诗坛”的整体水平,而且,正是由于象她一样的所谓“诗人”把持着中国当代诗坛的“话语权”,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诗人才无法或者不屑露面——如王安石所云,“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和“梨花教主”自认为的相反,历史将证明她的诗并非“真正的诗歌”,而她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伪诗人”。“梨花教主”认为诗歌是最自由的文体,这并没有错,但“自由”却并不意味着“随便”——正因为错误地将“自由”理解为“随便”,她才会“创作”出“梨花体”的“诗歌”,才会觉得“被恶搞后,我写诗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在某种意义上说,赵丽华的“诗”之所以会被网友戏仿并讥为“梨花体”,就在于她并非“戴着镣铐跳舞”——她的“自由”其实是放弃和解构了诗的标准,将诗整成了“非诗”。大诗人歌德曾以“带着镣铐跳舞”来描绘其诗歌创作历程,因为他认为“在限制中才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自由”。然而,思想贫血的“梨花教主”却将诗的“自由”推向了极致,这说明她根本不懂诗,却硬要摆出大诗人的架子来唬人,受到读者和媒体的讥讽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下,“梨花体”也能被看作是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友以戏仿“梨花体”的方式来讥讽“梨花教主”和“梨花体诗”而写的东西倒更称得上是“诗”。早在1919,法国达达派画家马塞尔·杜尚就曾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后来,“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更有甚者,杜尚将一个倒扣的尿盆送到1917年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美国学者H·G·布洛克在《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一书里是这样评价的:“一个置放在卧室里的尿盆,并不构成任何评论,而杜尚的尿盆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艺术评论。这种评论是针对着传统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分裂而发出的,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和反驳,同时又声称自己是与之对抗的另一种艺术。”因此,“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尿盆其实更应该说是对传统艺术的评论,是一种批评性介入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艺术”,它表明了一种亵渎神圣和反抗传统的姿态——在此意义上,它才可以被称为艺术。要不然,笔者随便拉出来的一泡屎拿出去展览,也可以叫“艺术品”了。而赵丽华的“梨花体诗”,只是用分行的形式对生活中琐碎事情的记录,它缺少诗歌应有的对生活的超越性维度,显得破碎而没有任何意义,相比起来,网友对她的戏仿至少还表明了一种姿态。

在这个喧嚣的标准缺失的时代,真正的知识分子和真正的诗人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标准。历史终会将“梨花教主”之流象蛛丝似地轻轻抹去,纵使被周围的平庸“围困千万重”,真的猛士亦当“岿然不动”,因为正如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