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成大器的沈从文
沈从文13岁被送入伍,几乎没有正经念过书。他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早年生活:做过许多年补充兵,做过短期正兵,做过三年司书,但他在艰难生活的历练中终于成为一代文斗。
1923年夏天,沈从文来到北平,经年累月漂流的生活,使他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投考大学是找到理想的惟一出路。他住到北大附近银闸胡同的一个公寓里,一面以旁听生的身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一面在那间“窄而霉”的公寓里,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然而生活是十分困窘的,内心也异常痛苦和孤独。这段时间最让他难忘的是郁达夫的解囊相助。当时郁达夫在北大任教,已经成为文坛领袖之一。他十分体谅沈从文的境遇,到“窄而霉小斋”看他,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送给他,请他吃饭,还将找回的3块多钱留给他。道别之际,郁达夫还殷殷叮嘱他:好好写下去……这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写作的决心。后来经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林宰平先生推荐,沈从文的稿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又陆续结识了闻一多、吴宓、胡适、叶公超、朱光潜等人,进入了一个以北大、清华为中心的文人圈。
沈从文命运多蹇。1948年开始,政治的风暴就接连降临到他头上。郭沫若《斥反动文艺》一文,将沈从文界定为“桃红色文艺”。不久,北大的部分学生对他发起了猛烈批判,教学楼前的大标语触目惊心地写着:“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对政治过于淡漠并吃了大亏的沈从文,孤独茫然地感到 “赶不上时代”,这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1949年春的一天,他试图割脉自杀,被人发现幸免一死。
为了放松精神,寻找一片神游八荒的自由空间,沈从文开始转向文物研究。在这个领地里,他默默地探究着耕耘着,《唐宋铜镜》《战国漆》《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术》等巨著都是在这些寂寞的日子里完成的。1963年,他开始着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但三年后“文革”开始,沈从文再次落入政治陷阱,他费尽心力整理的几百幅插图和上万字的研究资料被付之一炬。但不甘罢休的沈从文根据记忆,历经16年又将这部煌煌巨著终于完成,1979年付印出版。这是一部有史以来资料最完整、插图最丰富、考据最确实的中国服装历史,而且是最有价值的一部。沈从文说:可惜很多材料没有了,否则还要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