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谜局

2007-10-13 18:18:02    吴俊/文汇读书周报

编者按: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11日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然而诺贝尔奖至今还没有“花开中国”过。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在“中国制造”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的时候,中国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下是否真的只是做一个优雅的看客?抑或者,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了中国作家眼中的酸葡萄?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会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也就是说,我对中国作家写出诺奖认为的“政治正确”的文学完全不抱期待。

●中国文学界的集体发癫,主要表明了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缺乏自信的弱者心理。诺奖与自己的关系,已成为中国作家希冀证明自己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准。

●这个谜局仅关乎游戏的智力,而无关乎文学的现实。

吴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学传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著作有《文学流年》《文学的变局》《暗夜里的过客》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还在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的好些日子,中国文学界就已按十几年来形成的惯例,早早地骚动起来了。诺奖成为那些日子里的文学中心话题。因为也算是业内人士吧,我不仅收到过有关这个题目的稿约,而且也写了发表了有关这个题目的文章。主动或被动地同样做了诺奖的一个骚动分子。但就在这样的带着几分麻木的无奈中,我也一直有一个疑问想求解: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文学界会像我们中国一样,每年都会围着诺贝尔文学奖集体发一回癫?假使这仅仅或主要就是一场游戏,那么,相比它能带来的愉快,我们这样做也值得吗?

虽然我不敢武断地说诺奖的历史已经完全远离了它的初衷,但有一点仍然是非常明显的,诺奖早已经不是一项纯粹的文学奖了。它对现实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国际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博弈、角力等等)的考虑早已经影响甚至支配了它的文学视野和文学判断。换言之,诺奖的对象就是它认为“政治正确”的文学;或者是能够体现它的价值观的文学。这本也在情理之中,奖项当然体现颁奖者的意志。既如此,那么,有些问题——比如,中国作家为什么获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呀?什么时候、又是谁最有可能获奖呀?等等的症结显然就该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了。

中国作家有无可能写出诺奖认为的“政治正确”的文学?此其一。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有无可能体现诺奖崇奉的价值观?此其二。这当然不是游戏问题,也主要不是文学问题,而是十足明显的政治问题,不折不扣的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问题了。正是以文学奖的方式表达它(颁奖者)对一个国家的政治评价,这属于诺奖的历史性格,也是它的现实野心。让我们无可奈何的是,诺奖的权威地位已经建立,就能使它这么牛。

诺奖权威地位的建立,当然倚赖于它历来相对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比如,在程序公正方面,诺奖的评奖程序甚至已为中国的有些评奖活动所搬用。但是,我们在谈到诺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之类话题时,千万不能忘记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它的西方意识形态、西方价值观或者说资本主义文化的性质或范畴。历史上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不仅使世界分裂,而且也使民族文化、文学之间产生鸿沟。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强烈敌对,使得民族文化和政治的鸿沟在今天仍未填平。特别是,诺贝尔奖(不只是其文学奖)本身就是冷战的积极和自觉的参与者。在此意义上,诺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必然包含着它的对抗性和偏执性。而且,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功利性结盟,难免导致因政治对抗而产生的文学和文化的歧视。

同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巨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势加剧了它的政治强势也推动了它的文化强势对整个世界的覆盖,诺奖的权威地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力更趋显著。尤其是对急欲融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文化方面的攀比心理更显迫切。这其实也就是从另一方面助长了诸如诺奖的西方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导向。因此,诺奖的历史性格并未改变,它表达的依然是西方的关切所在,反映的依然是国际利益的版图和意识形态竞争消长的格局。中国的崛起当然会对它形成一种挑战,或成为一个难题,但这主要无关乎文学,而将主要作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考验诺奖评委的智慧。前几年海外华裔作家的获奖,证明了诺奖的老奸巨滑,当然也证明了它的政治本性。

那么,对以上两个设问的回答或结论也就不难得出了: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会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也就是说,我对中国作家写出诺奖认为的“政治正确”的文学完全不抱期待;同时,我也不认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会有可能因诺奖实际崇奉的价值观而发生改变。我不认为这一现象纯粹是中国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诺奖的评委们可能还没有大度到可以坦然地面对中国和中国大陆作家。

话题再绕回开头,中国文学界的集体发癫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也想一言以蔽之,这主要表明了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缺乏自信的弱者心理。诺奖与自己的关系,已成为中国作家希冀证明自己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准。多少年了,我们不倦于谈诺奖,谈诺奖就是一种快感的表达,宛若阿Q的喊造反和闹革命。诺奖的话题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国民性症状”。我们心里都藏着一个阿Q。阿Q确有无数个。所以,几年来谈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与诺奖的关系,无异于就是设了一个关于诺奖的中国谜局。这个谜局仅关乎游戏的智力,而无关乎文学的现实。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