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被误读的先进典型

2007-10-17 20:35:05    周云龙/四川文学

编者按:是啊,这些“追认”的先进往往会引导人们走进误区,仿佛一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最终获得世人的认可。我们需要“活生生”的典型;他们更生动,更可靠,更可爱。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合肥、重庆、广州、北京等9个城市开展了一次寻访平民英雄的活动。这次寻访,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档“2006中国骄傲”的特别节目。

看《中国骄傲》节目,又接连看到4位死去的英雄:陈淑秀、魏宏文、黄钦华、朱柱。确实,在他人的生命、财产面临威胁和灾难的时候,他们挣脱了平凡,让生命如礼花般瞬间绽放,其言其行令人扼腕,令人动容。然而,假如他们不是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他们能成为今天的英雄吗?假如在那个瞬间之前的若干日子里,他们就常常表现出了爱心、勇气、智慧和责任,他们会因为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而有今天的掌声与鲜花吗?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树立了一批又一批的“典型”:雷锋、欧阳海、邱少云、张华、赖宁、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然而,他们都是去世之后才成为英雄、模范、先锋的。反思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其实大多符合一个先进典型的标准,可为什么在他们壮烈牺牲、不幸遇难之前,鲜有宣传,少有报道呢?

难道是认为活着的先进典型不太可靠?何以见得?一是先进典型在公开宣传、表彰之前可能有着鲜为人知的不那么闪光的一面。如若被人发现或是挖掘出来,那将有损先进典型的光辉形象,有损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活动的严肃性;二是先进典型在成为先进典型之后可能会在光环之下渐渐失去自我,居功自傲,最后可能会堕落为小丑甚至是罪犯,有损社会对整个先进典型群体的形象认定。所以,去世的先进典型最可靠,他不可能再骄傲自满,也不太可能有人要与一个死者较真,去揭他的什么老底。所以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去世的先进典型才是永恒的,才是永远学习的榜样。

然而,其中恰恰应当质疑的是:一、有人本来就不看重名利,不是因为那个瞬间发生的事件,不是因为那个瞬间的选择成了遥远的绝响,他们也许会一辈子默默无闻下去。而我们现在隆重地、庄严地将他们树为英雄,推为典型,在那个突发瞬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总结、提高,甚至加以合理的想象,这种做法说不定正是违背死者本意的,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二、我们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初衷肯定是希望在社会上涌现出大量鲜活的英雄模范、时代先锋,而我们现在情有独钟于“去世的典型”的挖掘、推选,是不是走向了我们初衷的背面!?

去年五一前夕,上级有关部门电话通知一个市级机关的办公室,催报一份全国系统内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名单,要求受表彰者事迹生动、感人,最好是在工作岗位上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而且最好是“刚刚去世的”,为什么?这样宣传起来更有典型性,也更有时效性。这种特别要求框定之下的先进典型到底是什么?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总算想出一个词,勉强可以概括:尸骨未寒型典型!

爱心、勇气、智慧和责任,是英模人物、时代先锋的构成要素,与他们活着或是死去,不应该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如果刻意寻找、记录、学习已去世的典型,那是对先进典型的一种误读。

一个时代,先进典型被亵渎,那肯定不是一个法治的时代,而先进典型被误读,大家集体潜意识里都以为刚刚去世的英雄模范、时代先锋才最可靠、最可爱,这可能是一个有着道德强迫症的时代。希望更多的先进典型都活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活在我们心中。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