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心灵,书写性情。文学需要的,正是这一份执着与飘洒。 |
|
文学是人学。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必须通过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物来表现。人是社会大舞台上的主角,只有他们才能演出或轰轰烈烈或波澜壮阔或喜庆盈门或凄楚哀婉的活剧。因此说,文学生命力的强与弱,关键就在于文学对人物刻画得好与坏。小说是注定要塑造人物形象的,传记、报告文学也同样离不开主人公的描写,而散文更要走进人的心灵,抒写人的性情。写不出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散文,则很难跻身文学的殿堂。
文学青年陈锦江是我的小友,十八、九岁的年纪,他就已经是一颗文学新星了。起初,他是从山西作家乔忠延那里知道了我,然后就怀着极大的热忱,从福建偏远的安溪给我打来电话,语音显得很遥远,但我却隐约听到了他那颗拜师求友的热诚之心在怦然跳动。之后他寄给我一本小册子,名叫《天蓝色的流沙》。内中收集的全是他在学校、语文刊物、县城乡讯或电台刊登或播发的文章。一一读来,居然很有些味道。我被锦江青春的气息牵动着,他的笑脸、他的愁容,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言谈举止,浮现在我的面前,甚至连他那时而平静时而激荡的心海上升腾起来的一个个梦想与理想,我似乎都无遮无烂地感受到了。
我怀着怜爱而又喜悦的心情,饶有兴味地读着锦江的作品,清纯少年的真情感染着我,有一些篇章也确实拨动了我的心弦。我觉得,锦江的作品,尽管总体上还嫌单薄与平白,但是每篇作品却是荡漾着他那清澈小溪般的思绪的。而这种种思绪又都是流进他的心灵的,而后经过心灵的过滤,带着他的真纯、热情与稚气再流出来,这才化作了几多真性情的文字抒写。这可以说是我读了他的作品之后的主要感受。我同意忠延兄的看法:“陈锦江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却是文学大门之内的产品。”为什么呢?我以为:散文一旦做到了“走进心灵,抒写性情”,也就是说能够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就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好东西了。
锦江是个心地善良的男孩,他很要强,不愿意听妈妈整天跟他唠叨,于是生出厌烦来,偶尔冲妈妈发火,气得妈妈直骂他:“你这小兔崽子。长大了,不要娘啦!”可是锦江不拧,又是个善于反省的孩子,所以那天听了歌曲《感恩的心》,他“悄悄落泪了”,他“被震撼了”。而那歌曲背后的悲怆故事,又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这才忽然醒悟:“原来我一直忽略了我所拥有的沉甸甸的母爱呀!”后来,当他看到一位妈妈含辛茹苦地照顾疼爱一个19岁的残疾女孩的故事以后,他终于泪流满面地在键盘上写下了《感恩的心》这篇散文。(《四月的旅途》)忏悔自我、赞美母爱的真性情得到生动表现。
锦江又是个多愁善感的男孩,他怀念亲情,珍惜友情,他为此写下了好几篇作品。比如《忆老屋》一文,凭吊桂花树,怀念爷爷;《我在天堂也想你》一文,则以深深的痴情怀恋姐姐;《弟将远行》一文,则情真意切地抒发手足之情;特别是《落花之夜》中的那种纯真的友情和朦胧的恋情,都该是锦江的散文中抒写真性情的动人篇章。那篇《凌落寒心》还颇有些缠绵忧伤,却是一篇怀念初中同窗和挚友蓝的优美华章。那个叫“寒”的他,在12月25日这一天,播放着好听的《童话》曲,在蛋糕上点亮了蜡烛,独自一人默默地为“蓝”过生日,那场景,那心境,那情思,写得美丽而忧伤。虽然蓝的离去,曾使“寒”的心情无法平静,寒在没有蓝的日子里,“每天写着大量忧伤的文字,彻夜听着忧伤的CD,每天晚上都会木然地仰望天空,”但是,寒尽管忧伤,却也能理智,他止住了自己的彷徨,“第二天,寒也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而且他在《关于宁静与爱情》一文中,竟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躁动不安的季节,我应该继续守着我宁静的天空,而不要再去尝试美丽地开始,又悲伤地结局的爱。”这该是爱的洗礼和爱的挫折之后的成熟与清醒。这份未加掩饰、率真自然的真性情,在锦江的散文里有着坦诚而又委婉的抒写,难得!
初露头角的锦江,不自负自傲,也不看破红尘,游戏人生,在他用敏感的心灵感知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时候,常能激励出一种奋进的情怀。几篇作品鸣响出了这种心灵的呼唤,比如遭遇“成长的无奈”,他却也能坦然地面对,为什么?“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个美丽的梦想!”(《成长的无奈》)他记得这么一句话:“失败一千次,我也要在一百零一次坦然的站起来。”并且能感悟到“与生命抗争是一种美丽”。(《与生命抗争》)在他以“二胡”为题叙写了阿炳、三毛等人流浪一生的经历之后,他竟也能通达事理地说:“二胡,流浪的二胡让我们学会了该更坚忍的追求理想,勇敢的走完人生。”这一切都说明,生活正在从不同角度锤炼着锦江积极的人生观,历练着他的奋进之心。而他的散文恰恰形象地涂抹着锦江那奋进精神的蓬勃亮色。即使在他唯一的那篇调侃人生的散文里,更多的还是彰显出了他的一股正气。(《那些人,那些事》)按他的阅历和文化积淀,他的凭吊古人的篇章虽难于厚重深沉,然而也还是流露出了他的远大抱负及凛然的英雄观。这又是难能可贵之处。
走进心灵,抒写性情。毫无疑问,这是陈锦江散文的优长。当然,毕竟刚刚起步,他的文学之路还很长,磨练功力的任务还很重,小友应当更勤奋地读书,更勤奋地练笔,更深入地体验生活,更聪慧地感悟人生才是。什么时候单薄变成了厚重,单纯变成了丰富,肤浅变成了深刻,平白变成了蕴藉,什么时候你的作品就会生发、升华,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祝愿你继续成功。
2007年6月1日于天津
(作者简介:张宝树,著名散文家和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钟情散文,已出版《生命的辉煌》《走近真实》《幸福在彼岸》《心灵绿洲》《寸草春晖》《造神史话》等著作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