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香港依旧是殖民地

2007-09-13 12:37:27    徐承恩

在近几年,有学者提出我们当思考香港过去的殖民地经验。他们认為香港在回归后的困局,是因為我们对殖民地经验认识不足,以致我们未能尽汲英国人留下的精粹。而近日曾特首上台,社会上又有另一类认识殖民地的讲法:他认為「港英余孽」曾荫权的上台,代表著昔日殖民地力量的再现,香港便可再重振殖民地时期的光辉岁月。

可是,香港在近几十年由殖民地转变為一个行政特区,却又似乎没有事情发生过的那般。回归前与回归后的生活,两者分别不大,只是经济生活日渐拮据而已。究竟香港的殖民经验,其实又是怎么的一回事?

未受冲击的殖民地政治

也许,我们应先走到殖民主义制度的源头。当西方列强争到殖民地的时候,通常都不会对它作直接管治。法国将未独立的殖民地改为海外省,乃是殖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而香港的情况亦不例外。在殖民管治的开始,香港政府已经透过华人社会的商贾士绅,对华人社会进行间接管治。华人社会的地区事务及社会福利,均由这些商贾士绅一手包办。举例来说,香港华人的医疗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商贾等办的东华三院所负责。公营医疗系统的介入,是颇后期的事。

这种间接管治的模式,在战后发展到极致。殖民地政府把本地华人精英吸纳到政府的行政体系中,比如是行政局及林林总总的委员会等。此即金耀基教授所言「行政吸纳政治」。本地精英在尝试过怀柔政策的甜头后,不单没有反抗建制,甚至成為了殖民地政府的护教士。

可是,这种间接管治的模式却非万试万灵,这些政策只能够在民众政治意识低下的情况下管用。当民智已开,民众开始争取政治权益,殖民地管治的合法性(Legitimacy)便会受到质疑。回顾历史,殖民地政府在这情况下,只有以下几条出路:要么是把殖民地自治化及民主化,要么是让殖民地的居民成为宗主国的公民,要么是光荣(或狼狈)撤退,让殖民地独立。

香港市民的政治意识,一直以来都并不高涨。一来香港人赴港,大多是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这片借来的地方糊口过活。既是寄居异乡,生活亦更迫人,香港人自然没有参与政治的动机与余闲。此外,不少香港人移居香港,是為了逃避内地的政治风浪。他们不单对政治毫无兴趣,更是惧怕与政治扯上关系。

诚然,殖民地香港并不是没有政治动荡。战前的省港大罢工及六七年的暴动均是重要的事件。可是,这些政治运动大多是受内地大气候的影响,而未能植根於本土,当国内的风声一转,这些运动就像小石投进荷塘,其涟漪瞬即消逝,未能造成惊涛骇浪。

这种政治格局在六、七十年代逐渐改变。新一辈的香港人的身分,不少社会运动已摆脱了国内的影响,逐渐植根于本土。比如说当时学生运动中的国粹派因著国内的外交政策,转趋低调。主张关怀本土事务的社会派乘势而起。而与本土意识及本土事务有关的社会抗争,亦如雨后春笋,如七十年的中文运动及反贪污运动等。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社会运动会触及殖民地政府的认受性问题,从而开放非殖民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本土社会运动与殖民地政体的交峰,从未出现过。

遭雪藏的反殖进程

正在这个非殖民化进程的节骨眼上,香港的前途问题开始涌现。如箭在弦的反殖大趋势,就此给冰封了。

当香港九七回归的大局已定,众人的目光便放在北京的新主人身上。民主派人土视香港回归为政制民主派的契机,而商界亦开始视北京為真正合作的对象。殖民地政府就这样给轻易放过了。它已被视为一个没有明天的跛脚鸭政府,没有人相信它能有所作为,亦没有人对它抱有期望。

而香港的宗主国英国,亦无意改变这个现实。毕竟一切已成定局,英国不会为区区一个殖民地而改变其外交策略。而殖民地本身亦一直无意开放治权,亦不可能在无未来,无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改革。情况到后过渡期才有所改变,可是一切都已来得太迟,所谓「政制改革」的成果亦只属昙花一现。

此外,香港的新主──北京政府在政治取向上极端保守。它抗拒殖民地政府的进一步改革,深怕改革会削弱其对香港之主权。结果它坚持维护香港既有的殖民地体系,并将之写进基本法。香港不少既得利益者在此与北京站在同一阵线,成为一对紧密的政治伙伴。讽刺的是,这一群人原本因抗拒转变而反对回归,可是现在却因同一个原因与北京结盟,最后令他们成为特区政治的权力精英。

当香港于一九九七年回归祖国的怀抱,它已摆脱了殖民地的身分,重新成為中华民族的一员。可是,民族上的统一却未能为香港带来解放。香港已不再具有殖民地的身分,可是殖民地的制度却阴魂不散。香港特区政府已沦为一个香港人统治香港人的殖民地政权。

殖民魔法何解失效

可是昔日殖民地政府似乎行之有效的政策,却为这个港人治港的新殖民地带来灾难。特区政府在回归之后,面临著一个接一个的管治危机。特区政府未能赢得昔日殖民地政府那种认受性。不少政府官员,对此感到大惑不解。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殖民地的管治方式是有其局限性。香港早已不是一个非政治化的社会。金耀基教授亦曾表示,行政吸纳政治的一套,已不可能在香港推行。保留了殖民地色彩的特区政府不受欢迎,根本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反而,殖民地政府何解在八、九十年代未受冲击,才是真正的不寻常。而这种反常,正是由殖民地政府的临时性所引起。对於一个没有未来的政府,大众不会有太大期望,亦不会有太多失望,各界的期望及诉求,都会放在未来的新政府身上。是以,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凌晨以后,昔日的殖民魔法便自动解咒。特区政府是一个有未来的政府,是以他们再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非殖民化中的认受性问题。

要治好香港的政乱局,关键之处,在于重新做好非殖民化的进程。这固然不是容易的路,至少这个另类殖民地的新宗主国并不喜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认为曾特首该采用殖民地模式的建议,只是死路一条。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