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裸体京剧”是艺术还是噱头

2007-09-21 00:39:30    陈智勇/博联社

2007年6月23日,新浪网转载了《网络出现裸体京剧剧照被指亵渎国粹》一文,文章来缘于新民网,在我看来,这是媒体为拼凑版面而无话找话,扩大发行并最大化传播,进行炒作,为谁而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媒体在炒。这篇文章,媒体以社会公器的舆论监督工具的方式,高举社会道德的旗子,读罢不仅感到可笑,顿觉媒体的无知与迟钝,因为文中所说之事太"新"了,"新"得把旧桃当新符。无知的体现之处在于不仅了无新意,还故着纯情及惊讶状,十足一个白痴。

文中引用的照片分别来自刘铮的《三界》和冯海的《游园惊梦》,文章作者既不去注明拍摄者是谁,不仅说明对照片出处缺乏了解,还充分暴露了对当代艺术相关知识的缺位。一桩事,道听途说,不对相关当事人进行采访,也不进行事件深入调查,就冠以"裸体京剧"字样的新闻标题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实在是轻率且不负责任。
 
刘铮的观念摄影作品《三界》,其实早在1996年就创作完成了,在1998年,刘铮就携其作品《三界》、《国人》在台北举办过个展;2004年,这组作品也在北京的798"百年印象画廊"展览过。虽然刘铮没有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具体的分析,但他在办个展时曾经对《三界》有过简略的自述:"最初我是要记录中国人的心灵状态,而后却成了我自身心灵的剖析,这是我未曾始料的。《三界》是在我拍摄《国人》中逐渐形成思路的。因为《国人》基于现实的创作,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对于传达我本人的观念存在一些障碍,为了拍摄《国人》,我走遍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有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它可以让我变得更加自由,这就是后来的《三界》,包括我以后的东西,它是一种更加自由的形式。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它都是传达我的想法和我生于中国的感触。"

刘铮,这是一个我们了解不多、但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摄影师。在当代艺术界,他比较火;在摄影界,好象他根本就不是摄影人,已经被人排挤到一个"死角",并不被"组织上"关注。他被称为是一个作品能引起争议的人,毁誉参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火有他的原因,冷遇也有他的道理。

其实,刘铮的作品在中国社会中依然很难找到一个被大众接受认可的位置。刘铮带着幽默和诗意的挑衅创作他的作品,他用他的方式重新解构并演绎了,他对传统经典的中国文学名著的理解。在《三界》中,意识的三个层次:天堂,人间,地狱。摄影师用黑白片拍京剧演员。他们不是在唱戏,而是在前台交欢,激情地享受,其他人物似乎对这样的做法不以为怪。黑白画面,近乎旧黄色,服装艳丽,不太可能的场景,极度兴奋的美丽的面孔,完全能勾起人的色情幻想,又使画面有一点仙气。仔细看这组照片,并不难发现照片的背景布置、演员的表演都相当用心,京剧行头精美、人物表情生动、构图充实:一个个男女浓墨重彩,神情或狰狞、或暧昧,动作或随意、或缠绵,以黑白照片的效果,勾画出一派光怪陆离的气氛。

对‘裸体京剧'的提法,我是不敢苟同的。京剧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因此不希望它受到玷污。摄影师把人体艺术和京剧元素结合在一起,亦不敢妄称这是否是噱头。佛曰,魔为心生,魔为心魔。是艺术还是噱头?将这组作品以‘裸体京剧'的新闻标题去传播,用神圣、新奇、审视或猥亵的眼光去看待,其实是不能强求的,因为社会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不能都苛求他们和创作者有一样的艺术动机。

应该说艺术本无禁忌,但艺术家对其所倡导的作品理应赋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毕竟、艺术家要生活在社会人群中。所以,创作与表达,观看与解读,于我看来,作品《三界》不是在三界之外,而是五行之中。只不过是用超越现实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他想说的内容,隐喻、暗示或影射着社会问题。刘铮的摄影是融合了人们主观的对生命的意义、社会的意义、人与人交往的意义的综合体。他注重的不是摄影本身,而是一种思维与观念,说白了就是用摄影做为工具来讲述观念。这些观念又是非常私人、或自我的认知,但恰恰是这很私人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却又是大众的,抛开个人传统思维上的成见,这就是当代艺术观念摄影意义的所在。

活在当下,揭示现实,是一种摆脱了传统意义层面无意味纠缠于此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社会个体或某个群体生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这样的摄影作品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者自己去领会,能领会多少,在当代艺术评论跟不上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状况之下,自行解决解读似乎成为一种别无选择。生命中的迷惑、彷徨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罢了。在生命的探索道路上,消沉、沮丧、痛苦、迷茫的搅拌,正说明在成长,在蜕变。只有心态平和宁静之时,才是真正的成熟。如同苏轼的一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到了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另一个人:周星驰。周星驰是幸运的,他的《大话西游》等作品获得解读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此同时,他用无厘头的方式将他的演技进一步发挥得淋漓尽致。离开风景这边独好的周星星同学,反观刘铮及他的作品,对于他的评论,一边是推崇有加、使劲吹捧,大有将其上升到至尊宝的地位之势,另一边则是棒喝、谩骂,欲置于死地,图穷匕见以千刀万剐,方才解恨。

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颠履与重新解构,两个人却同命不同价,什么时候刘铮能够被人客观公正地得到解读,是摆在从事当代艺术评论、批评家面前一道严肃的课题,也是一种智慧。期望能听到理性的声音,以及理性的回应。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