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直面“可能被低估的”贫困线

2007-09-30 13:05:11    贫困,经济,面对,思考

编者按:贫困问题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多方面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当一个新的贫困线指标被制定出来的时候,或许会令一些已经宣布脱贫的人群重新归入了贫困的队伍,但那些数字都只是一个面子问题———有多少人能从新的减贫政策中实质受益,才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里子”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9月25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指出,我国农村贫困线可能在较大程度上被低估。目前,中国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收入683元人民币,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9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穷人”说法不一。可以肯定的是,贫困线低,“穷人”就少;贫困线高,“穷人”就多。据统计,1978—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共减少了2亿多人,这一成绩是举世公认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贫困线设置问题,并不会掩盖近年扶贫工作的巨大成就,而正是要为新时期的减贫工作找到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努力。

在界定贫困概念时,国际上最普遍的做法是将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主要是以满足人体基本活动所需的最低营养水平作为划分的标准;相对贫困是将一般社会成员从事正常社会活动所需要的最低消费量作为划分标准,包括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医疗保障等支付能力。

告别“绝对贫困”只是扶贫工作“万里长征第一步”,一个国家真正的扶贫攻坚战是要最大限度地消灭相对贫困。如果局限于以较低的标准来消灭绝对贫困,在当前很可能陷入多个误区:其一,对扶贫工作的成绩盲目乐观;其二,“相对贫困人口”被忽视,难免出现“形势好、意见大”的局面;其三,减贫放缓的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出现新的贫困形态,公共服务在农村的缺失会被忽视,由于分配不公等造成的贫困人口社会受益下降的问题也会被掩盖。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在其新著《贫穷的终结》中指出: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从近十多年来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单纯寄希望于经济“单兵突进”的快速增长,是无法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的———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贫困减少方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减缓迹象,每年减贫人数下降了约一半,这一方面是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使然,另一方面也应承认,我们在加强经济增长质量、调整分配政策使其向相对贫困人口倾斜方面的工作尚有不足。

通过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推进,公共政策向弱势群体已经有了明显的倾斜。但从根本上讲,有效的宏观经济增长政策,要与使穷人普遍受益的减贫政策更好地结合,才会大大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从底层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如果不能使大多数贫困人口开始踏上发展的阶梯,他们就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陷阱;而任由他们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与机会被剥夺,将使他们继续在贫困的边缘徘徊。

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在温饱问题得以较好解决之后,贫困人群的能力发展问题已经凸显出来,现有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标准亟须作出调整。贫困问题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多方面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当一个新的贫困线指标被制定出来的时候,或许会令一些已经宣布脱贫的人群重新归入了贫困的队伍,但那些数字都只是一个面子问题———有多少人能从新的减贫政策中实质受益,才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里子”问题。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