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中国元素与创新

2007-05-22 22:13:20    冰封爱

内容提要:历经沧桑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亡危机。如何寻找出路,成为今日中国人需要深思的一个严峻问题。而创新这一与时俱进的方法,也许可以挽救似乎即将奄奄一息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中国元素,传统文化,中庸之道,龙的图腾,创新

中国,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时至今日,其所拥有的文明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多少的传统,多少的文化,今天,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统一的名字,那便是中国元素。当摈弃了那些糟粕,秉持着那些所谓的精华时,我们除了一味地去利用以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与时俱进地说,那便是要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繁荣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中国元素来讲,亦即如此。知道了要创新,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怎么创新,事实上,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因为一切都是空谈,倘若没有行动。

何之谓“中国元素”?

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中国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以及所有物质,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从大的方面来讲,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其细小的分类,则可以分出诸多的类别。其具体如下: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
石狮、飞天、太极 ;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从上面应该已经看出,中国元素之多,涉及领域之广,而且几乎全是保存下来的精华,也有部分至今为世人所使用。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学,诸如唐诗宋词古文等,犹为中学生学习的课文,其传达的精神,对于当代的人们,仍具有宝贵的价值。如今的小孩们从小便开始背唐诗,虽然看不出有任何表面上的利益,但潜在的目的却摆在那里:从小便开始培养孩子热爱中国传统文学的习惯,从小便开始熏陶他们的文学情怀。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和代表,是应该被铭记和传诵的。

再比如,明显刻着中国印记的中医,在经过几千年的洗刷之后,已经变得残缺不全,有气无力。有人说,早已应该废除中医,说它是“伪科学”。也有人极力反对此种极端的说法,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几千年的发展道路,确确实实救过成千上万的人。抑或是“伪科学”,或是安慰剂,作为中国元素,我们应该极力将其变为精华,而不是让它成为糟粕为被剔除。

另外,那些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还有中庸之道,孝,忠,义,仁等。这些处在精神层面的东西,才真正反映了一个中国人,并且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精神元素而存在。可惜的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东西,留传到我们这一代时,已经看不到多少痕迹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那些所谓的精神元素,像随手扔垃圾那样,被人们遗弃在各个角落。

现在,一提及到中国元素,人们便想到落后,守旧,以为中国元素一无是处,崇尚的都是西化。崇洋媚外,以之来形容中国人,实在不能再合适了。其实,中国元素之所有存在,便有其存在之理。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中国元素是一个慢过程,这与圣人们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有关,不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比如中国书法,不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要想在短时间内练出一手好笔,即便对于天才级人物,也是不大可能的。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看重的是一个人修养的养成,让人明白人不应该仅活于物欲,精神领域也应该得到丰富,那样方才是真正的人生所在。

中国元素的出路

相信中国对“龙”的情节是从古至今的。上溯到几千年前,古代的皇帝们便自称为“龙”,宫殿里各式图样多以龙的形态为蓝本。然而时值今日,却有不少的人提出,应该去除“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其理由有五,如下:

一,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的帝王相联系,证据:如果一说“龙颜”,绝对不是你我的脸面,而是皇上的脸面;“龙种”那当然也是皇帝老儿的后代,与你我无关。

二,龙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残暴。证据可见何新《“龙”的古音、字形考及神龙真相》(汉字文化,2006-1),据何新的考证,龙的雏形就是鳄鱼。

三,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所谓“真龙天子”)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这对生活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民族的性格,其影响有害无益。逆来顺受,缺乏血性,已经是中华民族集体性格中的一大人格缺陷。

四,所谓龙的祥和的解释是从龙能够呼风唤雨引申而来的,只有对他顶礼,便能风调雨顺,其背后恰恰是龙的专制。

五,对更多的人来说,龙不是个现实的对象,不像美国鹰和俄国熊那么具体可见,其属性和特质众说纷纭,甚至可供人任意解释,对一个空洞对象的崇拜,说明我们自己缺乏明确的精神偶像。
或许这样的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它却是在颠覆着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象征之物。即便龙真如上面描述的那样,经过岁月的磨练,龙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龙”,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幸运之物。

像“龙”这样具有统治地位的中国元素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过的挑战,其他的诸如中医之类的,其更是不能势其均,力其敌。为此,我们不免要呼唤,中国元素之前方在何方?难道未来的某一天,世上便再也不会有中国的元素的痕迹了吗?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一样,要想寻找出路,便需要创新。不仅要从形式上,更需要内容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想要实现伟大复兴,对于中国元素同样如此。而这伟大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将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创新之路

首先,我们应该要学会去辩论。针对上面对龙的鄙视,很多有良知的人站出来了。虽然有些理由看起来有些滑稽,但至少争取回来一些尊严。

一,“龙”文化的诞生早在七千多年前,远远早于“封建专制帝王”的出现。至于“龙”在后来成为“帝王”象征,也并不能证明龙文化是“坏的”。

二,“龙”是图腾,图腾是部落的守护神,肯定具有“呼风唤雨”等等的神性。对图腾或神灵的祈祷来渴望从自然灾难中获得救赎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性。

三,俄罗斯的国徽还是双头鹰,看来应该给普金写封信,劝俄国人不要崇拜子虚乌有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学会去利用和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东西遍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那些优秀的中国元素。这样,因为世界都认同了我们的文化,就不会再有人站起来说三道四了。

此外,我们还应顺应世界的脚步,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世界结合,交融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但其中根本的精神砥柱不可改变。在现今的世界里,信息化,智能化,要想让我们的文化跟上潮流,便需要朝着这些方面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元素终将实现其伟大的复兴。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