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岁月将娘的头发染上白霜,当琐事将娘的脸庞刻满沧桑,我们做为儿女的,谁又能真正了解母亲的内心所想?真的是一碗热斋,几身锦衣就能填补为母者那无法融入的不适与心灵上的无依吗? 娘啊,娘啊,白发亲娘…… |
|
周末,天气很热。
紧赶慢赶忙完手中的家务活,我陪了白发苍苍的母亲坐在阳台上闲聊。无意中看见母亲满是皱纹的额头上沁出了好些小小的汗珠,便伸手摸了摸她湿漉漉的白发,“看您,头发都被汗水打湿了,我来帮您洗洗头。”我对母亲说。母亲不肯,她说:你还是歇会吧,都忙了好半天了。我放柔了声音,对母亲说:听话,快来吧,我平时也难得帮您洗洗头。
母亲顺从地答应了。
和着洗发水的泡沫轻轻地揉搓着母亲那满头的白发,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些须酸楚:年迈的母亲不仅腿脚不再灵便,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年轻时引以为豪的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也终于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去了最后的黑色素。
母亲一生颇多坎坷。据说母亲尚在襁褓之中,外婆便不幸病故,外公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母亲依傍着舅舅舅母,半饥半饱度过了她的童年。没妈的孩子像棵草,幼年时的母亲早早地学会了操持家务和上山劳作。与同样一贫如洗的父亲结婚后不久,父亲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坚强的母亲一肩挑起了白手起家、哺育儿女的重担。母亲一生生育四子三女,却不幸连连遭遇四个儿女相继夭亡的彻骨之痛。我大哥出生不久,便患上了一种当时极难治愈的疾病。从此,母亲与偶或回家一次的父亲便踏上了为儿子求医问药的漫长路程——整整十八年来,他们四处奔波、花钱无数、耗尽心力,一次又一次将儿子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还给了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无法想象,柔弱的母亲在那些年吃过些什么样的苦头,只记得我们兄妹三人还很小的生活,寨子里的叔公叔伯便常常告诫我们:长大了一定要记得孝敬你们的母亲,她这一辈子吃的苦头吃得太多了!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老家所在地是一个愚昧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地处贵州边界的老寨子,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非常严重,所以绝大多数女孩子仅仅读书到小学一、二年级便退学回家,跟着父辈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只等成年后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生孩子。而我的母亲虽然自己一字不识,却顶着偏见,坚持送我读书10多个年头完成学业终至走上工作岗位。在外读书那些年,每逢寒暑假回家,看见母亲一个人孤独地在责任地里忙碌,看见她满是老茧的双手和皱纹越来越密集的额头,看见她脸上掩饰不住的倦容,我在心里便酸酸涩涩地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回报母亲!
时光飞逝,我们仨兄妹早已自立,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兑现当初的承诺,我们兄妹通过无数次的游说,终于将父母从乡下老家接到了城里,以便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到了城里,父亲住着倒也安然,可是母亲却时常念叨着在乡下劳作的日子,念叨着乡下的老屋和转包出去的责任田,念叨着善解人意的乡邻。在城里住得久了,母亲便要与父亲一道风尘仆仆赶回离县城70多公里的乡下老屋住上一段时间。住在乡下吃穿用度多有不便,但是总要等我们兄妹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母亲才会收拾些菜园子里自产的瓜果菜蔬,搀扶着因患眼疾失明的父亲回到城里来。
怕心脏不好的母亲突然发病,怕失明的父亲走路跌倒……因为担了太多的心,所以母亲回城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我的埋怨:你们就这么不会享清福?吃穿用度不要你们操一点心,也没有强体力劳动来折磨你们了,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而母亲,便只是微笑着听我说话,并不辩解。
如今,看着已经是78岁高龄的母亲这满头如霜的白发,我深深的歉疚陡然涌上心头:住在城里的母亲其实是孤单的,没有文化的她看不懂电视、听不懂音乐、更不会看书,和都是在城里长大的孙儿孙女们交流起来也有些难度,上街逛逛,看见的全是些生面孔。而我们兄妹,各自为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小家忙碌着奔波着,陪母亲说话的时间是越来越少。我如今终于知道,是我忽略了母亲了!
而我却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将父亲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让他们吃饱了穿暖了,便是兑现了当初“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回报母亲!”的承诺了,而母亲,也总是在人前人后夸我孝顺。
我边用电吹风细心地替母亲吹干头发,一边侧耳细听邻家正放着的那首《烛光里的妈妈》:“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眼角竟是有了泪花了。
哎,母亲,我白发苍苍的亲娘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