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追星惨剧,发掘除了社会的层层面面。对于这样的不幸,是社会意识的混乱,还是人性的扭曲?或许根源来自方方面面。对此,除了自发的惋惜外,留给世人的相信是一个富有深度的思考焦点。 |
|
一.杨父:从卖肾到送命
谁是这件新闻的主角?
还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兰州就传出了杨丽娟父亲为资助女儿见刘德华要卖肾的消息。这些年来,卖孩子、卖身、卖肾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多是突遭变故、经济拮据之时的极端想法,真正实现的根本没有。当事人拿着说事,是博取同情;媒体拿着说事,是吸引眼球。只是一用再用,不免疲了。这次,杨父因为女儿追星而要卖肾,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是说,即使在卖肾已经不太“新闻”的时候,它还是很“新闻”了。因为在孩子追星和老父卖肾之间反差太大:追星是多么大不了的事,要老父以“肾”相许?所以,一年前,兰州媒体率先炒作这一新闻,并得到全国媒体的呼应,也在情理之中。当时的《共同关注》也准备派记者前往,但是,因为在去与不去之间犹豫太久,结果,当下决心准备去的时候,刘德华已经回应她,“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加上有媒体言辞间批评了她,杨丽娟认为媒体、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和她作对,气愤之下,拒绝了《共同关注》的采访。
后来,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女孩接受了刘德华的批评,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忏悔,还笑了。以为就算过去了。
时隔一年,旧事重提,这对父女制造了更大的新闻:因为女儿心愿未满足,老父自杀了。并且死在了香港。
媒体再次蜂拥而至,更加上香港和台湾、海外华人媒体。据报道,围在杨丽娟身边的媒体有50余家。其声势之浩大,就算刘德华也不一定赶得上吧?
我暗中佩服,这老人真是制造新闻的高手啊。两次媒体轰炸都是因他而起,两次都把女儿推到了媒体聚光灯下。如果他是有意为之,想用这种方式借助媒体让女儿出名,借助媒体来帮助女儿实现心愿,老天,这老人,心机该多深啊。
但是,我不相信这老人真的是出于这样深的考虑而走上不归路的。这代价太惨重,结局太残酷。为制造新闻不值得这样做。新闻不是为了要人命的。出名不值得以命相抵。
二.媒体:所谓帮助,所谓圆梦
职业习惯使然,我在逐条浏览各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时,特别注意媒体的动作。字里行间,我发现,针对此事的媒体大战,曾经打得热火朝天。媒体之所以不惜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是为了竞争。
杨丽娟一家成为媒体红人,始于2006年3月22日兰州晨报的一则报道,“女子为见刘德华倾家荡产称见不到他今生不嫁人。”
我惊讶地发现,这第一篇报道中并没有提到父亲要卖肾的事。进一步搜索,发现,这卖肾之说,是3月24日〈西部商报〉首先报道的。根据这则报道,老父是在3月23日,也就是晨报报道了他女儿追星追得倾家荡产的消息,并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到医院找医生要求卖肾的。
更有趣的是,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两家报纸的报道中,却用了不同的化名。晨报是林娟,商报是唐娟。
杨父卖肾并不是为了提起媒体关注,只是给了商报一个在不是首发情况下报道此事的新闻由头。而这个由头很可能是媒体怂恿或者杜撰的。
此后,两家媒体开始各自为战,都连篇累牍地进行了连续报道。全国很多媒体也纷纷跟进。3月23日,晨报报道,《全国各大媒体将向华仔发请愿书帮追星女完成心愿》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与此同时,全国很多媒体记者也表示,为了能让林鹃完成与刘德华见面的心愿,他们愿意与本报联合向刘德华本人发出“请愿书”。”
3月24日,晨报继续炒作,将杨父的请愿书全文发布,在文章结尾,该报令人惊讶地写道:“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本报对痴狂“追星女”的连续报道,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时,西部商报写到:“本报唐娟痴迷华仔的系列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家用人单位本着帮助唐娟的美好愿望,纷纷打电话表示愿意给唐娟提供工作岗位。”然而这类“圆梦”、“帮助”的消息登出后,马上遭到舆论诟病,认为媒体不应该怂恿支持杨丽娟的非分要求,这样的梦不值得圆。更进一步,有文章指出,媒体这样做,无非是推波助澜、炒作自己,扩大事态,吸引眼球。(〈人民网〉有篇评论〈闻所未闻见不到刘德华就叫弱势群体〉)
然而,为了“吃干榨尽”这则新闻,在媒体竞争中取胜,在刘德华对该女子行为作出“四不”回应后,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兰州《西部商报》为杨丽娟请来了心理医生,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咨询;但杨家对媒体的希望是提供经济资助和联系刘德华,心理咨询显然不对他们的胃口。
此后,晨报和商报还为杨丽娟找了刘德华歌迷会、各种演出商,力图促成杨丽娟跟刘德华见面。
西部商报还派记者和杨丽娟一同到香港找过刘德华,不过没成功。然而这一点,从媒体报道上却无从发现。
此后,《华西都市报》曾经为杨丽娟搞过“救助行动”,为此,他们还请来了刘德华的“变脸”师傅彭登怀。彭登怀主动提出给杨丽娟安排在自己开的餐厅里当服务员的工作。并许诺,只要杨丽娟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自己会给她安排一个惊喜———跟刘德华见面。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当时杨丽娟只说一句话:“我现在只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见到刘德华,否则,一切免谈!”
到这个时候,杨丽娟已经和刘德华叫上板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资格”了。资格一,是自己12年的青春,12年不读书不工作不交友,倾家荡产的损失;资格二,是媒体的热炒:连中央电视台都报道我了,你刘德华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还敢不见我?这也是为什么杨丽娟在得到和刘德华见面并合影的机会后,仍然不满足的原因。媒体把她的欲望抬高了,她已经不满足见一面,签个名了,她要求单独会面,“陪”她聊天,至少1。5个小时。她说,她不是刘德华的粉丝,她是他的亲人。她要刘德华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她。她所理解的亲人就是她的父母。已经12年不接触社会的人,她只会以对待父母的方式和其他人打交道。并且以为其他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对待她。
媒体的暗示使得杨丽娟的要求不断加码,欲望不断膨胀,她永不会满足,即使刘德华真的娶了她。在我看来,杨父看清了这一点。他就是因此而绝望自杀的。
媒体在这里怎么能没有责任呢?
三.杨氏母女:现在如何?将来如何?
上海东方早报的一位记者,记录了自己和杨丽娟接触的经过。当记者电话联系上杨丽娟时,杨丽娟问他想做什么。这位记者已经不敢说想采访了,那是一定会被拒绝的。所以他说,想帮助你。
是的。帮助是为了采访。为了采访不得不帮助。为了竞争,更要抢先帮助。最好是独家帮助。南方都市报就是这么做的。
当杨父跳海自杀的消息传出,兰州、深圳、广州等媒体倾巢出动,力争在第一时间在深圳“堵截”已经返回内地的杨丽娟母女。但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利用地利之便,从香港就开始全程跟着她们,并帮助她们办理签证手续等,她们到深圳后,就把她们安排住在四川宾馆,其他报社很难‘插手’。媒体同行抱怨说:“晚了!杨丽娟母女被‘控制’了。”
现在,杨丽娟母女已经坐飞机回到兰州。连安葬亲人都不能的两个人,是不可能有钱坐飞机回来的。出钱的,是某一家媒体。是谁我还不能断言。
她们表示,回兰州是为了再次办理入港手续。她们要再次返回,处理杨父后事。但是,以她们的经济状况,断无可能再次返港,除非有人资助。这资助的人,一定还是媒体。因为,是媒体,更希望这家人有“好戏”上演;是媒体,更希望这出戏演得越久越好,越乱越好。
媒体就是这样。我们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