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闻背景:日前有媒体宣称,“华夏第一祖龙”已开始拆除。3月30日和4月1日,记者两次来到新郑市,发现这一说法违背事实。记者在始祖山现场看到,“祖龙”已建成部分仍然保持原状,现场虽然已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人员也已撤离,但脚手架仍然护卫在龙头周围,脚手架上部有少量拆除痕迹。事实上,项目仅仅是停工待命,并未着手拆除以腾出所占土地。(《人民日报》2007-04-02 第11版 ) |
|
舆论对新郑这条水泥龙的曝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报载,水泥龙的停工已经有四年之久,为何一个投资上亿的“人文”工程,成为“烂尾龙”呢?无非是这项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出了问题,巨额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而且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新的环境污染。明摆着的问题,当初专家学者是如何论证的、地方相关部门又是怎么通过项目审批的呢?
如果我们从全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建设热来分析,就不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那些出过历史名人的地方,不都是打着发扬传统的幌子,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而掀起的“景观经济”热潮吗?出过历史名人的地方,以名人做招牌;名人到过的地方,也打出这个名人的牌子;名人牌打完了,就在名胜古迹上做文章,曾几何时,有的地方不是拆掉规模过小的名胜,而大兴土木,盖起现代化的“名胜古迹”吗?中国地方大,总有一些地方与名人和名胜不沾边,那么就建类似于“龙”这样虚无飘渺的“人文景观”,以至于中国有数个黄帝陵、炎帝陵,而且在相互竞争“正宗”传人。
“景观经济”,亦或说是旅游经济派生出的一个门类。无可置疑,建设维护好人文景观,甚至在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经营,既推动了中国的旅游经济,又传承了人文景观的传统文明,是一件利国家,利地方政府,利老百姓的好事情。但是,这种景观经济是需要历史景观资源的,因为人文景观最能吸引人的在于它的历史真实性,我们把毫无事实依据的“水泥龙”请来,就能吸引大批旅游者光临?
因此看来,“水泥龙”项目存在的关键并不在审批,而是在于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发展旅游业,投资“人文景观”既扬了名,又从商人的投资中得到利,岂不一举两得?这种漠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违背走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行为,使我们为地方发展的出发点,变成危害一方的精神垃圾,使我们官员追求的“政绩”变成“政疾”!
因此,从“烂尾龙”事件说明,人为的制造“景观经济”是行不通的,只有脚踏实地地用好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资源,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否则,我们今天拆掉了“水泥龙”,明天也许会冒出“石龙”、“铁龙”、“钢龙”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