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散文 > 正文

与诗歌有关的几个问题

2007-03-29 18:06:18    罗诗斌/湘滨文学网

编者按: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生观。它不容存留半点的庸俗与诋毁之意,用生活读诗、写诗,或许才另有一番滋味。当诗匠易,成诗人却百般难。

一、诗人与诗匠

诗人不就是写诗的人吗?这话固然没错,但并非所有写诗的人都能算得上是诗人,有些所谓的写诗的人顶多算一个诗匠。

我认为一个真的诗人,做人应该为人生第一要务。真的诗人就是淳朴如山泉的人,就是做人像诗歌一样清澈透明的人,就是嫉恶如仇敢说敢怒的梁山好汉,就是敢于像唐吉诃德一样为了理想与真理而去跟一切丑陋的事物作斗争的人。他们是用鲜血和理想在写诗,或许一辈子都背着生命与理想的重负,在生活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又何尝不是一首壮丽的诗歌呢?他们的诗歌又何尝不能直指人心而成为经典呢?像海子就是这样一个诗歌王子。

那些诗匠们整天坐在空调房里,悠闲的品着咖啡,找几本书读读,然后用别人的语言分泌物,炮制一些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句子,美其名曰为“诗歌”。这样的诗歌与生活无关,与精神无关,这纯如女人的月经一样,属生理过剩的产物,这样的人顶多称为“诗匠”。可能有的人连诗匠都算不上,他们只是把诗歌作为自己的铺路石,然后戴着“鸟诗人”的帽子四处坑骗,到处散布精神病毒,到处贪污腐化,这样的人还能称为“诗人”吗?比如说汪精卫、李大伦之流。

二、正统与边缘

“诗长久以来在传统文化中享有的地位——即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石,政治权利的阶梯,人际沟通精致典雅的形式——随着以上的变化而丧失。诗成为一种相当专门、私人、边际性的活动。现代化诗一方面又无法与大众传媒竞争,吸引现代消费群众。两者结合,造成诗的边缘性。”这是奚密教授在著作《从边缘出发》中得出的结论。

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举目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全国的公开诗歌刊物不到十种。互联网上的诗歌论坛看起来非常红火,少说也有近百个。可仔细一瞧,你就会发现,经常在互联网上窜来窜去的也不过就是那几个熟悉的名字罢了。与13亿人口比起来,确实有点寒碜。

但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而悲叹诗歌的衰败与没落。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存状态。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属于高雅艺术范围。这样说,并非是讲诗歌脱离大众而走向学院化,这是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所决定的。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的锤炼,带有夸张、隐喻、象征等多种生存形态。因此,造成诗歌这种曲高和寡的清冷。

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永远是少数,就如能喝茅台的人也是少数一样,但读诗和写诗的人远比喝茅台的人要高洁。

当然,造成诗歌边缘化的缘故,除以上外,还跟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关,在这个争名夺利的时代,诗歌必然是时代的弃儿。这不是悲哀,这是诗歌的光荣。

三、血性与无耻

所谓血性,就是说诗歌要有思想深度,要有一种关注民瘼的胸怀。所有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底层的诗歌都有旺盛的生命力。真的诗歌就是带有血腥味、泥土味、汗水味的呐喊与抗争。一个真正的诗人,就是一个为了真理和自由而呐喊抗争的人。诗歌不能缺少血性,就像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缺少水一样。如果写诗的人只沉迷于自我的哀怜之中,整日风花雪月,自然哀哀戚戚,牢骚满腹,消极而颓废,这样的诗歌只能是苍白的,贫血的。

没有血性的诗歌终究是昙花一现。

无耻则是堕落的开始。

现在所谓的下半身写作,看起来是一种叛逆与大胆,是一种惊世骇俗的创新,其实质就是无耻与堕落。

请看北师大出来的诗人沈浩波的《一把好乳》:“她一上车/我就盯住她了/胸脯高耸/屁股隆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盯住她的胸/死死盯住/那鼓胀的胸啊/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她终于被我看得/不自在了/将身边的小女儿/一把抱到胸前/正好挡住我的视线/嗨,我说女人/你别以为这样/我就会收回目光/我仍然死死盯着/这回盯住的/是她女儿/那张俏俏的小脸/嗨,我说女人/别看你的女儿/现在一脸天真无邪/长大之后/肯定也是/一把好乳”这首诗顶多算意淫,还有一首《一个女人的两次日记》,那简直就是色情了,韩寒批评他是流氓,可沈浩波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哪个男人不想女人不想性?韩寒他装什么处男!”是的,每个男人都好色,但中国有句古话叫“乐而不淫”,可像沈浩波这样的人呢?“色”到连裤衩都不穿了,这多少有点让人汗颜,诗人毕竟不是行为艺术家,做诗毕竟是件严肃神圣的事,是要讲文德的。

诗评家寒山石先生曾说,这样的诗你敢拿给你的女儿你的娘去看吗?这些所谓的下半身写作其实就跟当年的宫廷艳体诗是一路货色,是饱暖思淫欲的产物,是堕落的开始,是一个诗人不成诗人的开始。没有责任感的诗人,纵有好诗也难传世。

四、形式与内容

一首好诗固然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但内容与形式到底谁更重要呢?我认为一首真正好诗的最重要的品质还是内容。

内容也就是主题与意义,就是一首诗的精神实质。只有那些写出了心灵中自由歌唱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如果一首诗仅仅只有整齐的诗行、和琅琅上口的韵脚,其他一无所有,那就如一个衣着华丽的而无道德修养的伪君子一样,令人生厌。

当然也有靠形式取胜的诗歌,像台湾诗人林亨泰的《风景》: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此诗可谓是形式主义的佳作,完全可以要把它精炼成两行:“一排排的防风林/一层层的波涛。”但这样诗味就全变了。因为这种巧妙的排列使人可闻阵阵风声与道道波音。这样的诗似乎可以为形式主义挣回一点面子,但毕竟这样的诗有点勉强。

五、抒情与叙事

中国诗歌的传统就是“诗言志”、“诗缘情”。所谓“志”和“情”就是思想感情。这种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传统,确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佳作,滋养了中华儿女的诗意生活。

但时至今日,叙事诗似乎要颠覆传统的诗歌。一些先锋派诗人美其名曰要给新诗注入新鲜的血液,把诗歌口语化,所谓的“口语化”就是以叙事为主,也有人将其贬为“口水诗”,说这样一来,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了吗?

我认为现在这种叙事成分增多的诗确实是一场诗歌的革命,终将把现代新诗推上一个新的高潮。一个人如果人整天睹物生情,风花雪月,自怜自怨,那就有点精神病人说梦话的味道。这样的情抒多了,自然就滥了,要不让人觉得甜得腻人,要不让人觉得酸得恶心。

那怎么办呢?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在诗歌中多来点叙事呢?通过叙事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从自怨自艾的假抒情走向大众的生活,这样的诗歌自然有了生命力,有了发展前途。

叙事成分的增多虽然是诗歌革新的一个方向,但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叙事诗歌。不管怎样的叙事总是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就是抒情。我的《夏日农事日记》是一组以抒情为主的诗,但大多数人最欣赏的还是那首叙事成分最多的诗《妈妈倒在收割的田野上》,因为这首诗歌叙述一件事,事实的本身就足以打动人心。当然,在这首诗中我用了反讽的手法来叙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呢?

所以说,叙事与抒情是有着血肉联系的孪生兄弟。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