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尊严,比生活的优裕重要———专访《如焉@sars.come》作者胡发云
2006-12-28 23:06:46 金羊网/新快报记者 钟刚
|
|
编者按:在《书屋》杂志上知道了这个小说,有不错的印象。后天在图书馆找到了她,发现自己没有白费2天的时间去品读她。的确是部不错的小说。 |
|
胡发云武汉人,武汉市文联文学创作所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68年曾赴湖北天门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部队工厂焊工、车间统计人员、厂工会干事。
2006年,一本小说使知识界感到惊喜,甚至有人预言,它将是2006年最红的小说。它便是《如焉@sars.come》(以下简称《如焉》),作者胡发云。
这部长篇小说首先在网上流传,其后,又以打印文本的形式在北京知识分子中传阅。刊载该小说的《江南》2006年第一期,更是一时纸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04年成稿的《如焉》,单行本却直到今年10月才得以面世。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该书的作者。
我们的文学,没有尊严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焉》中很多话题和现象,都能在当下找到对应。你觉得文学是否应该对当下、对现实进行更多的干预和思考?
胡发云(以下简称胡):这首先是一个写作者自由把握和自主选择的问题。写作,是生存状态和内心思考的一个自由表达的途径,但是,我觉得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找到文学的尊严,找到文学自由表达的可能性,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谈文学的自由选择,再去考虑你是直面现实,还是回避现实,才会是一个真命题。
记:在当代作家当中,直面当下的问题进行写作的作家并不多,比如余华、苏童,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写作?
胡:首先,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啊,这样一批人,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也是非常有才气的作家。这批作家因为自身的经历,以及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他们会写出各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如果他们长期对当下如此丰富、如此有意义的文学素材,不去接触它,我想可能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选择的问题,也可能有某些难言之隐。一个好的作家,不会为当下这样的一些问题完全心无所动,那么,是什么东西妨碍了这批作家来表现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活构成的文学要素,是非常足够的,写出最好的作品也是足够的,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作品没有出现?总是有一些障碍在他们面前,他们不愿意为越过这个障碍付出过多的代价。就他们的人生经历、才华和思想洞见,应该是有能力写出更好的东西。
记:其实,从我们的文学史来看,真正对现实反省和思考的文字,几乎也是缺失的,你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胡:今天上午我跟丁东还谈到这个问题,丁东就说他喜欢《如焉》,因为《如焉》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前一些标榜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都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根本精神。现实主义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批判,就是永远对时代提出问题。从上个世纪中期,人们给文学规定了一条很窄的、甚至是虚幻的道路,很多作家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没有让自己的作品变成现实主义文学。至于其他的各种流派,它的基本精神,应该是表达自己内心,表达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一种有意义的内容,它才能够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史构筑足够辉煌的殿堂。在沙俄和前苏联时期,就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俄罗斯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在努力地表达俄罗斯民族的尊严。他们把内心的尊严看得比生活的优裕重要得多。
现在很多人找不到来处
记:《如焉》出版过程的周折,是否可以看成直面现实时产生的疼痛感?
胡:如果不去与市场合作或合谋,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损失,但是,我想你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获得尊严,以及表达的满足感。商业带来金钱,政治带来的各种荣誉和光环,都会因为时间而流逝。
记:或许绕开现实,能让你的故事、你的文字更有伸展的余地?
胡:在一个常态下,文学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在当中某些重要领域设限后,其中所有的自由都是可疑的。写一个当今的人物,如果他的年龄足够让他生活在中国当今的半个世纪里面,你回避掉了他在某一阶段的历史,那么这个人物的所有表演都是可疑的。作为长篇作品,你如果把他重大的人生轨迹模糊掉,或者完全抹掉,那这个人物在今天的表演是很虚幻的。回避了这点,就像一个人有头脸,没有腰,或者没有下半身一样,这样的人物不可能走得很远。在所有大师的作品当中,他的人物都是有由来的,和历史息息相关的。任何的样式,任何的题材风格,都扎根于中国现实这块土壤。即使像《西游记》、《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也是扎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土壤。在今天的社会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你有什么能力去写超越中国半个世纪现实的故事?
记:你为什么选择写SARS?它绕不过去?
胡:其实也有很多比非典更具有文学吸引力的素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动笔。SARS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事件,它是一个普通的疫情,它最多是一个医学上的事件,它是如何发展成一个政治事件,然后扩大为社会事件?这个当中有什么样的因素促使它发生如此变化?它实际上揭示了我们整个文化、政治体制在面对这样突发的社会自然事件上面,显示出的做派和方式。而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各种人的反应,也表现出来了在数十年来政治生活中打下的烙印,在这点上构成了小说叙述的舞台背景,有了这样一个背景,各色人物上场,就能非常轻易地进行他们的表演。
达摩很多,毛子也很多
记:作为修理工的达摩,毛子的朋友,他在小说中被誉之为“草根身份,贵族情怀”,达摩是不是只是一个理想的个体?
胡:应该说,在我的生活,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有很多达摩这样的人,只是他们没有体制内的身份,没有一个平台,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的身份。因为网络,他们才得以现身。网络上的身份,又往往不为体制所认可,这些人也只能在网络上以草根学者、草根思想家的形式存在。他们的思想力度,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情怀,可以说绝对不亚于现在在体制内混饭吃的那些学者们。达摩生活中的原型,可以说比比皆是。前几天有个朋友就说,他原来不相信有达摩,后来看到湖南一个摩的司机的博客,你看看他的文字,看看他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网络,他可能就是在茶余饭后评说下世道人心,一旦有了网络,并且行诸文字并且传播出去以后,他就是草根思想家。
记:“毛子”给人印象很深,通过这个角色,你提到了知识分子的犬儒化问题,那么,“毛子”多吗?
胡:有一个医院的领导,她看了之后,就说,我就是“毛子”。但是,从心里来说,我愿意做“茹嫣”。“毛子”这个人物涉及中国眼下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知识分子世俗化、犬儒化的现象,在当今高校,在文化机构,到了愈演愈烈、甚至不可容忍的地步。有时和高校的朋友在一块聚会,他们会自我解嘲地说,我们在座的都是“毛子”。但是当这种自嘲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仪式的时候,自嘲就又失去它的意义了,因为没有了自醒。他们的自嘲,实际上已经卸掉了自己身上道德的担子。
记:在小说当中,还有一个卫老师,他无疑是一个清醒者,对于文革、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保持着理性和清醒,他和巴金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
胡:巴金是我尊敬的老人,但是他也有巨大的缺陷。他的这种缺陷,恰恰被某些人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自身也都难以逾越。我所知道的老人当中,比巴金更有勇气、更有眼力、更有思想深度的人,大有人在,只是说他们没有获得巴金这样的话语权。应该在民间,包括以前在体制内的,包括党的高官,他们都是中国的良心。在这一点上,我倒保持乐观。一个民族优秀的东西不会完全泯灭,它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于那些缝隙当中。它们有一天会重新生长出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和更纯净一些,如果给一些时间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