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媒体上得知,我国将通过5年时间向世界译介百部当代文学精品。在刚结束的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个“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已经确定首批译介作品,将分别介绍到俄罗斯、波兰、古巴等3个国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炳华在媒体上说,当前中外文学作品译介存在“信息单行道”问题。和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很快地被译介到国内相比,中国文学译介出去的少得多,且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更少。这一工程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单行道”境遇。
力推当代文学出国门,乍一听是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但仔细想想,如何译介如何传播,并不是那么简单。
就我的经历来说,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出游到西方国家,我一有空儿就爱往大书店里钻,别的也不为啥,只想看看在他国的书店里,我国作家的译本究竟如何露头露脸?
遗憾的是,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大书店都将其和亚洲文学一起竖列插放。这些城市包括罗马、巴黎、柏林、伦敦、纽约,最绝的是莫斯科,干脆就找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俄文翻译本。和几乎不显眼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相比,日本的文学作品却享受着平摆陈列的待遇,这在行业界被称为两个“M”:一个是“Manga”即日本的漫画;一个是“Murakami”,即村上春树。醒目的“M”几乎成为欧美许多书店日本书籍的代码。
日本在其文学的推广上有独到之处。如村上春树的作品不断被译为日语以外的语种,不断在东亚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传播,不断为日本人以外的读者所认同、熟悉和喜爱。阅读村上春树似乎成为世界性的文学潮流。除了小说本身的魅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强势推介,且被认为是代表了当代日本的文化符号。村上虽然被图书市场公认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但在日本国内的重要文学奖项上却没留过名。即使并不被日本传统的文学界看好,看似境遇尴尬,但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熟知他的影响的恰恰是政府部门中精通文学的官员。
今年春季,日本政府机构在东京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世界如何阅读村上春树》,邀请了十余位翻译家。会议的主持人向与会者提供一篇村上的短篇小说,请每位翻译家译成各自的语言,然后用日语一起讨论,议题是各国语言的表达现象。会议此做法是否最佳,我始终抱有疑问,但从主办者的角度来看,研讨会收拢了世界上一批最精锐的日文翻译家,且为日本文学的造势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拿这批日文翻译家说事儿的话,放到我们的中国文学上面,他们就应该是汉学家,而且还必须是顶级的,让出版商信服的汉学家。
近十多年中,我也参与了一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推介工作,其中的几部长篇小说也是公认的精品。怎么才能力推当代文学出国门,以下三点是我大致的考虑。
第一,收拢各国的汉学家,定期发送直邮通讯,及时介绍中国文学的最新动向,为新作品新作家拉单子,要常为中国作家们吆喝着;第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翻译设立奖项以奖励国外汉学家的工作业绩,并以此在对象国媒体造势,加深一般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第三,请国内有实力的出版社跟对象国实力均等的出版社做版权对等交换,请双边对象国的语言文学专家评审,出些花招儿。
除上述以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一件事,这就是,别把中国人翻译的外文小说拿到外国送人。一般来说,这些都是不具有可读性的。你想想,有谁看过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由英国人翻译成中文的?中国当代文学能否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其关键不在别处,而是在各国的汉学家那里。中国要像到处办孔子学院那样到处去收拢汉学家,才有可能实现文学走出国门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