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随笔 > 正文

一炉烟火的境界

2006-12-05 10:28:55    杨小洲/中国图书商报

编者按: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前哨──香港,亘古不变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

香港受殖民化影响,环境与社会意识,颇带浓厚的英伦气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在这里交际,东风西雨,滋润出董桥这一派温婉有致、施施然喝下午茶的英派老绅士。又培养出用可口可乐替代雪茄咖啡的另一类,便是刘绍铭、王德威、李欧梵、童元方等留学美国而后返港的台湾学人。在这样的欧美情结里作文著书,香港文学便自有一番水流花静的南国景象。而上山下乡出身的许子东、黄子平到美国洋插队后返回香港,传统中饮茶夜读的风情未曾消歇,更添“绿柳红桥相送迎”的况味,佳作叠出,不在话下。

原先读刘绍铭先生的文章,觉得喜欢。多年前曾买到香港中文大学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教授的经典文采译成中文,很可以见出刘绍铭的翻译功力。这回刘绍铭在大陆一气而成出四本书,除《吃马铃薯的日子》出版于1960年代,又补入1980年代发表的《童年杂忆》,两部分合起来做成今天这个样子,要比早年的台湾版做得完整。其余三本书:《一炉烟火》、《文字不是东西》、《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也都先期在香港出版。不过这个作品系列,少了香港版中《烟雨平生》、《二残游记》、《曹禺论》这三本,并不是刘绍铭作品的全部。从读者角度而言,编辑上只以散文为主要结集,不见刘氏风格全貌,多少都留有点遗憾。就文字功力而言,刘氏文章立论广泛,思维活跃,见识独到,语言工整,兼有董桥的俏丽和迈克的俏皮,在雅俗间迂回,好看也耐读。睡前读几篇可以安神,失眠读之则聊以消夜。如同刘氏常谈论的《世说新语》,激昂却不伤肝肾,左右都使人清新。以他的写作兴趣,总结为“散文不像小说,没有什么关子可卖。不管你是写随笔、杂文还是小品文,一落墨就得跟读者赤裸裸地以文字坦然相见”。依这样的心得,做出来的文章快人快语,好处说好,不好之处便直言指出,当然大受读者欢迎。

《一炉烟火》为刘先生近年的文字,笔下嬉笑调侃,纵横肆意。写朋友较为随意,讲点趣事,便见人物性情,并不刻意夸赞,总归一派轻松。夏志清、白先勇、王德威、毛尖、郑树森、戴天、林行止等,笑语音貌一一纳入。“朋友是自己选的。同志与同事都是机缘上的一种意外”。一副江湖载酒行的侠客形象。但有时候他还会耍些淘气:“酒鬼这个恶名,只合口出粗言、烂醉街头的美国水兵担当。” 故意要撇清酒肉意气,寻找开心。而通常这些文字来得坦荡,直抒心意:“有厚古薄今习惯的人,如果不是史家,不必厚非。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的心理,人皆有之,正常得很。例外当然有,譬如说有人爱结新欢,有人爱穿旧衣服,贪图舒服。”刘绍铭自称“为人老派”,写文章别有风貌,写友朋人物,直做得“软硬兼施”,让人想到“财色兼收”的本领,一副醉卧花间、诗酒风流模样,最讨人喜欢。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收集的文章是1985年到2005年间所写,跨度整有20年。文风未有大改变,带着“文字要添些华彩,总得斤斤计较”的自况。这册书收入的文章多是谈书说人,往事叙述得体。《傅校长》一篇不足千字,把傅斯年、钱思亮、阎振兴三位台大校长,用简要的故事比个透彻。结尾一句“傅校长,真有你的”足令人掩卷叹息。另有《张爱玲的知音》和《另类张爱玲》,做的叙事议论,观点鲜明,那种自然流露的心态,足见眼光不凡。与其他结集的文章比较,本集的人文情绪浓郁,淡淡一抹,并不泛泛说些好话,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倘若四部作品要我选一本携带外出旅游,我心仪此册。

《文字不是东西》的书名,叫人联想起前几年董桥的《文字是肉做的》。外表来说,不免有些对立的幽默:一个弃文字如鄙陋:不是东西;一个视文字为美姬:丰姿肉感。其实,两个受英美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在香港纵笔为文,对文字的看法各入各庙,不期而至,不约而同。刘绍铭说董桥的文体“冷峭、孤僻、幽婉”,文章“内容集古趣新知,文字迂回幽冷,如风入寒松,是我一向喜欢侧耳倾听的声音”。或者干脆用“文字是董桥的颜色”做一篇文章的标题,可谓海棠无香,简洁明了。又说“读他的散文要读出味道,中西文化仅有点底子还不够,你还要像他一样对文字迷恋得‘丧心病狂’”。话语直指人心。而董桥谈到刘绍铭,则是这般风光:“刘绍铭晚饭前总是先静静消受一杯杜松子配苦艾的马提尼鸡尾酒,浅浅一呷,造就了学术和艺术的一场厮磨:敷着薄霜的玻璃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好似浪漫美景,捉人神思。读刘绍铭文章,语句单纯,谈今论古不费吹灰之力。“写文章,若触到自己痒处,亦乐事也,一气呵成”。刘绍铭的文章里常可读到有关“性”的调侃:“天主教视男生手淫为罪行,想必是因为精子也算生命”,这样的语句呼之即来,令人喷饭。除叙述的感觉过瘾,调笑带来的愉悦恐怕还能有益身心健康。

从文章来说,许多谈论人物和写作的文字,刘绍铭都写得比较活泼,又不失风趣,带着香港人那种凡事皆往好处着眼、即使遇有“衰事”也寻觅彩虹的洒脱,读起来让人高兴。譬如那篇《写不过自己》,下笔很随性,信手几则故事,便趣味横生。我们写文章,总有些不仅写不过别人,也写不过自己的感叹。刘绍铭对此的感觉近乎豪爽:“写文章写不过人家,也只好认命了。”这篇文章写了很多有趣的话,引一段来看刘先生的态度:“想是介乎天才与庸才之间的作家最痛苦。正因不是等闲人物,才知眼高手低的道理,二三十岁前出了些已被认定为小经典的作品,为自己立了高山,往后虽然续有新篇,但比对之下,觉得总是少了些什么的。”而其他一些语言,平实中多带有哲理,使人读了受用。“有自尊心的人才会珍惜羽毛,这本是好事。但一个作家如果太着意于保全因一两本得意之作建立起来的形象,从此罢写,也是受了心魔之害。从事写作不同于少林学武,没有越练越炉火纯青这回事。摇笔杆的人,谁敢夸口说我下篇一定比上一篇精彩?”浅浅几句话,自成一个道理。也许这便是刘绍铭能够不断续写下去的原因。

“刘绍铭作品系列” 刘绍铭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18.00元
《吃马铃薯的日子》15.00元
《一炉烟火》18.00元
《文字不是东西》20.00元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