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英国伦敦郊外的唐恩小镇,浓雾刚刚散去,苍翠的远山露出轮廓,好像一副浅淡的背景。太阳迷蒙地出现在天上,空气中弥漫着野花初绽的清香。”
当我在2006年初秋的一个早晨触及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时,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窗外来来往往的汽车所生发出的噪音似乎也没有那么令人烦躁了。近来寒暑不常,身体颇易生变,总感觉不是那么舒服自在,眼睛鼻子都借与别人了,阅读不知不觉就懒了下来,直到翻动这些词句,才又有了阅读的兴致。
待到饥肠辘辘,发觉已近中午,薄薄一本书,10万字上下,竟随韶华而逝。这才回过头仔细看看书的封扉,却是陈蓉霞先生所著《达尔文·1859年》,为江晓原先生主编之“少年博雅文库·科学的难忘岁月”其中之一本,系少年儿童出版社所出版。
江晓原先生在丛书总序中说,丛书要体现博雅教育的理念,就是强调动机性、批评性、互动性和自由性,着眼于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抛却功利之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既行之后,却有功利之效。恕无知,我对博雅教育并非了解,所以也就不敢妄下说辞,但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很赞成。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一些图书的内容质量和阅读快感。如果各位学生朋友最初接触的一些课外读物都枯燥乏味不忍卒读,要想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未免流于空话。因此我说,要让阅读好书成为一种习惯。而《达尔文·1859年》就是一本可以令各位朋友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好书之一。当然,对于那些早已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各位朋友而言,阅读《达尔文·1859年》更是一种悦读。
正如1905年是爱因斯坦奇迹年一样,1859年也是达尔文的奇迹年,正是这一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得达尔文和他的理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所以循着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的线索,在伦敦郊外的唐恩小镇咀嚼进化论的历史味道,就成为解读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一把金钥匙。《达尔文·1859年》恰恰就试图以一种略带趣味的笔触,穿越100多年历史的迷雾,寻找这一著名年份发生的奇迹录,感悟达尔文创造这一科学成就所走过的思想轨迹,并以21世纪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和审视。
全书共分四章,即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吗、顽童还是天才、神意还是选择和我们误读了达尔文。重点解释达尔文是如何提出进化论并出版《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到底是不是科学,进化论和基督教的严重冲突,以及进化论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本书的这一特点尤其值得一提,即作者在对这一段历史进行陈述的同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不时加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让人文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充盈全书,成为理解本书的另外一条草蛇灰线。比如作者在讲述达尔文的童年教育时,说到达尔文学业平平,却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顺手就谈到儿童教育的兴趣理念,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而儿童时代是培植各种兴趣的最佳时期,并列举因专门研究蚂蚁而出名的生物学家威尔逊和以研究雁鹅行为而获诺贝尔奖的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为例,对刻板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批评。还如作者在陈述达尔文因信件太多而错过了孟德尔邮寄给他的有关遗传因子论文时,假设达尔文在阅读孟德尔论文之时,因数学比较差而无法读懂,并指出虽然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达尔文身上,但确实发生在那整整一个时代,生物学家因为对孟德尔的统计方法过于陌生等原因致使这一理论被埋没30年之久。
书中这样的发挥随手拈来。尤为精彩的是,作者以较多的篇幅把自然选择理论与经济学中的市场演化体制进行类比,选择的作用对象是个体,而市场得以维系的关键也正是个人的兴趣或利益所在,两者都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所操纵,而非由上帝或政府加以掌控。由这一类比得出的若干结论引人深思。
至于我们是否误读了达尔文,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不同于科学上的其他理论,进化论的研究对象之一直接与人类自身相关。我们如何理解进化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的反映。这些问题的展开听作者娓娓道来不胜有趣。
合上本书,对于生物界及我们周围的市场,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等,更多的感悟油然而生。
《达尔文·1859年》陈蓉霞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1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