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散文 > 正文

小说家老树开新花 散杂文领域显身手

2006-12-05 10:40:03    文可

近一段时间,金庸、李国文、韩少功等许多已成名多年的小说家在“小说停产”一段时间后,纷纷开始了散文、杂文的创作与出版,并且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正所谓“老树枝头开新花”,其文笔魅力和功力亦得到了另类的彰显和广大“粉丝”的肯定。

小说家的“不务正业”

中国但凡知书者,没有几人未曾领略过金庸武侠小说的绝代风华。然而内地读者因客观原因,只知金大侠“武功盖世”,却鲜有人曾读过他刀光剑影背后的“书斋文字”。2006年10月,中国内地唯一经金庸授权正式出版的个人散文作品选《金庸散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面世,这不仅是金庸沉寂十年后出版的首部新书,也是其作为武侠大师所撰写的生平首部散文集。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该书已经稳坐各类文学书榜几周之久。在作家出版社10月畅销榜上,也无可争议地占据了首位。

几经敲问,该书责任编辑苏红雨对于具体的发行数字始终笑而不答,只是勉为其难地透露道:“很畅销。”苏红雨告诉记者,小说方面,目前远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读欧洲历史博士学位的金庸是肯定不会再提笔了。金庸的散文和随笔一直以来并不为广大读者所见,作家出版社这次也只是校订了他40年来的散文作品,选出了近百篇结集。

相比金庸先生的浪剑琴心,以创作《花园街五号》等小说得名的著名小说家李国文撰写的杂文竟然也非常潇洒,老道而辛辣。李老对唐朝历史情有独钟,《李国文说唐》自今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首印发行量已经达到近2万册。

刚过知天命的小说家韩少功应该算不得“老”树,多年来,他的散文创作也一直在进行,只是因其再度“上山下乡”七个春秋之后诞出此文,算得上是又一朵“新花”。“跨文体散文长卷”《山南水北》出版后,各方文学书榜便处处可见其踪影。据该书责任编辑郭汉睿介绍,出版至今,《山南水北》已经发行3万余册。

除以上三位外,还有多位已成名的小说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散文作品。贾平凹10月出版的散文集《老西安》颇受市场欢迎;著名作家毕淑敏也在几个月前推出了自己第一部女性主题散文集——《写给女儿们的散文》和益智心理散文集——《心灵处方》;作家池莉凝练了诸多人生经验的感悟的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5月出版后也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

亦褒亦贬 读者喜爱是硬道理

严格说来,小说家“转”写散文其实并不新鲜,过去的十几年里,小说家早已构成了蔚为壮观的散文创作群体。该群体的写作大多呈现为“玩票”性质,如王蒙、莫言、余华、苏童、叶兆言、朱苏进、林白等;也有一部分是双栖并重的,如刘心武、李国文、贾平凹、韩少功、史铁生、张炜、张承志等。在散文创作上,老一代小说家的作品在评价中似乎也比其他时代的作家略高一筹。散文作家韩小蕙就认为,“李国文近年的随笔可谓越写越见光彩,他与别的同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早年受过科班的系统训练,有良好的旧学底子,所以他说人谈史,能旁征博引,观古照今,不仅给人以观点,还能给人以知识,说《三国》、《红楼梦》等作品,均有独特见解,读来可以长学问。”青年评论家谢有顺也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比起真正的以散文为专职的作家,这批由小说家转化而来的散文作家,行文大致能够典雅稳妥,气定神闲,切近散文本色,且又多了些传统散文所不具备的放荡灵动的气质。小说家的身份,使得他们长于形象思维,下笔活色生香,行文跳脱飞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散文创作构成了良性冲击,促进了散文的扩容。”批评家张宗刚肯定的同时也认为,小说家散文创作“也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利益驱使下的商业性写作,导致作品数量泛滥,质量滑坡;而不能妥切得当地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家散文可能呈现出的另一问题”。

相对评论界的严谨,在广大的读者心目中,小说家创作的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杂文,其实对于阅读的兴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已经成名的小说家往往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甚至铁杆“粉丝”,他们对于自己喜爱的作家的追捧是完全不顾及创作出来的是什么文体的。笔者搜索了关于几本散文书的网友评论,罕有批评,褒奖颂扬之声倒是此起彼伏……

有读者坦言,“喜欢(《李国文说唐》)这本书,除了因为这位老作家痛快爽利、丝毫不见暮气的文风外,还喜欢他评史的态度: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恶不隐,善也扬,即使对同一个人物,做错了就骂,做对了就夸,毫无‘预设立场 ’的嫌疑”。

更有李国文的忠实“粉丝”称赞道,“以当代小说家、杂文家的视角为经,以个人亲历的人生感受为纬,把古人编织进来。消遣也罢,演说也罢,粉墨登场的古人衣帽下藏着今人,这才是他的目的。他把唐朝的粮食运来,在自家的缸里酿成了酒,然后,讲古讽今,一杯杯小酌。”

同样的,众多金氏武侠迷也对这本《金庸散文集》称颂有加,“它算得上一本中国式君子风雅生活的教科书。它没有直不笼统地告诉你当代君子应听什么样的歌、穿什么样的衣、说什么样的话、看什么样的戏,只是耐心地、优雅地告诉读者,生活趣味其实并不一定总是要新鲜活泼,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质感”。

出版社追捧名家名作

表面上看,许多小说家写散文,是自身客观原因在起作用。例如,许多名作家身兼社会职务或者本省作协工作,牵扯了很多精力。陈忠实老师就坦言,写长篇小说是非常耗精神的事情,恐怕以后是不太可能动笔了。而李国文老师则因为身体状况欠佳,也不允许其再去进行高消耗的长篇创作。金庸先生已届八十高龄,即使众多读者不断呼喊他出山再战江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老作家们的文笔与阅历,又需要一个突破口,这时候,自然会选择用以抒发胸怀的杂文和散文。

除此之外,出版社在散文书出版的过程中对知名小说家的追捧也是一个原因,而之所以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已经成名的小说家身上,用作家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刘方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马太效应”。刘方认为,成名作家的作品具有几点优势:第一,名作家写作功力毋庸置疑,在出版环节和推广环节都相对新生代散文作家更容易,操作更简单;第二,读者对名作家本人和以往作品的熟悉可以使图书的销售得到基本保障,有助于直接达到效果;第三,名作家对市场有基本的统治力,相对新生代散文作家更容易得到读者的欢迎,因而不必担心得不到市场和读者的回应,发行风险较小。而在发掘和打造新生代散文作家方面,作家社实际上每年都在做,只是更为慎重,节奏和步伐会相对缓慢一些,小一些。总之,名作家散文书是读者的选择,出版社只是顺应了读者的需求。

人民文学社《当代》杂志、《中华散文》编辑于敏谈及散文书出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介绍说,人文社近年来已经很少推出新生代散文作家的作品了,要出也基本上只会出名家名作。

图书市场的客观情况已经说明,目前的散文书只是图书市场的“小字辈”,出于收益等方面的考虑,出版社必然也只可能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已经成名的诸位小说家身上,他们因为拥有固定的读者群,所以名家转而撰写散文、杂文集,也不算什么意外了。只能说是市场的一种选择,是读者的一种需求。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