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书的前世今生
行内人士一般不直接称呼盗版书为“盗版书”,而习惯称之“B版”称正版书为“A版”或“仿真版”,因为这样叫起来不那么刺耳。我相信,在当前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盗版,有些还成为盗版的忠实拥趸者,非盗版不买。
盗版图书的制版印刷种类
从盗版书的制版与印刷过程来说,它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印刷单位不严格遵守与出版商的合同而私自加印的图书。在印刷单位与出版商的合同中,都会清楚地注明印刷的数量,但有的印刷单位为谋取私利,会瞒着出版商而私自加印,然后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批发给图书零售商。当然,这里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出版商为逃避税收和版权费要求印刷厂抛开合同额外加印,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盗自己的版”。从质量上讲,加印的盗版书与正版无任何区别。但限于印刷厂自身的角色与合同的约束,该类盗版书一般量都不大,不会对正版构成威胁。
将原版图书重新录入,重新制版,然后印刷。实力较为雄厚的盗版商都拥有自己的制版团队,对于时间性要求不强的图书如学生教材、文学经典等,他们倾向于将内容重新录入,重新制版,如此印刷出来的盗版书整体效果好,若所选纸张质量与正版相同的话,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美中不足的是,这类书稿的校对远不如正规出版社那么专业和认真,往往会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这便是众多媒体所报道的盗版书粗制滥造、误导读者的原因。
将原版书扫描出来,然后制版印刷。以此种方式印刷出来的盗版书内容和原版完全一样,不会存在错字别字,更不会缺页少行,不同的是整体印刷效果和纸张。如果扫描效果不佳,版面修得不够仔细的话,可能会出现字体模糊、内文歪歪斜斜等现象,再加上便宜粗糙的纸张,一眼便能看出它的盗版身份。
由于扫描制版印刷具备程序简洁、方便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当前绝大多数盗版商选择这种方式制作。例如一本16开、400页的书,在内文没有图片和表格的情况下,从扫描到制版再到印刷,1万册的制作时间最多3天。按照这个速度,盗版上市的时间仅比正版晚2到3天。如果能提前拿到样书,盗版与正版几乎可同时上市。很多书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如司法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考研最后冲刺试卷等,盗版商为争取先机,只能选择这种制作形式。
盗版书生存的利益空间
哲学家培根说:存在即合理。盗版书既然有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自然有其完整的生存链条。在这个生存链条里,以盗版商为中心聚集了制版公司、印刷厂、物流公司、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读者等六个利益相关方。
盗版商。盗版商是盗版书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盗窃他人的劳动果实,以卑鄙无耻的手段为自己带来滚滚财富。我所接触的盗版商,大都活得风光体面,新手入行不久便能买车买房,更不用说那些“盗版前辈”了。
制版公司。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图书制版技术已变得极其简单。买几台扫描仪、几台电脑和一些辅助设备便可开一家制版公司,总投入不超过5万元。在郑州和北京这两个盗版书产量较大的城市,制版公司到处可见。盗版书市场的日益庞大催生了一批以盗版为主要业务的制版公司。
对制版公司而言,盗版商的业务是块肥肉。只要能满足其质量和时间要求,价格的高低不是最主要障碍。
印刷厂。一位入行近15年的“盗版前辈”告诉我:“如果杜绝盗版的话,郑州可能会有数十家印刷厂关门。”由于图书市场的惨淡,正规出版商都将印刷费压得很低,加上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许多印刷厂的日子举步维艰,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物流公司。物流公司的服务具有便捷、安全的特点,因此,95%以上的盗版商通过它们将货发向全国。截至目前,所有物流公司都不关心所运输的图书是正版还是盗版,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在盗版商的利益相关者里面,唯独物流公司没有非法谋取利益的念头,但它却客观上充当了盗版商的帮凶。
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归根结底,销售盗版书为的是追逐高额的利润。正版图书批发的利润率多在5个点左右,除去人工成本、店面租金及其他费用,中小规模的批发商大都在利润平衡点附近徘徊,等于白劳动。如果做盗版批发,情形便大不相同。质量与正版相似的盗版书利润率都在15个点左右,有的甚至直接按正版价格批发给学校和带有赢利性质的培训班,这样利润率可达40个点。
零售与批发的情况类似。正版书的零售利润率多在25个点左右,而盗版书可达30到40个点。另外,由于盗版书价格低,许多书店比正版的销量还大,这样盗版书便成了主要的赢利产品,其重要性相当于书店老板的“衣食父母”。
消费者。事先声明,我并无替购买盗版书的读者辩护的意思,只是在客观地分析事实。
有些媒体将消费者列为盗版书的受害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据我所知,相当数量消费者是“明知是盗版,偏偏要购买”。他们对盗版只有两个要求:价格低廉;不影响阅读效果。
另外,对于那些针对购买盗版书的行为的指责,我有不同意见。试想,在阅读效果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司法考试辅导教材正版240元,盗版80元,你会购买哪一种?可能大量的人会购买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