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动物保护已不仅限于常识的范围,它是动物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医学以及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同时还涉及法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动物保护呢?由陆承平教授主编的《动物保护概论》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释。这部著作从动物的痛苦、异常行为、动物福利与畜牧生产、动物的保健、动物保护立法以及实验动物的保护、家庭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动物保护。
动物保护是人类对所在环境及自身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后提出的命题
动物保护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存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即保护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也就是说是保护动物的生命;二是关心动物的康乐,即注重动物的保健和福利,保护家养动物、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和关养的野生动物等免受身体损伤和疾病折磨等,减少人为活动对这类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动物的福利、动物的康乐、动物的保健等是动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在书中作者作了明确的解释:“动物福利是畜牧生产中的动物保护,其基本原则是既保证动物康乐,又保证动物生产。”可以设想,如果人类社会不关注动物保健,那么近些年惊扰人们的疯牛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狂犬病就会更加肆虐世界,危及人类。
纵观历史,人类对动物的保护,往往受人们主观评价动物利与害的影响,也受传统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样是牛,在不同的国度以及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下,所受到的“待遇”大不一样:在西班牙,它是斗牛士搏杀的对象;而在印度,它却被印度教信徒视为神。
动物保护是科学,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的繁衍破坏了某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这些动物数量减少乃至濒临灭绝。但把动物的消失都归咎于人类,则是不科学的,因为动物的进化和消亡是大自然的规律。
在《动物保护概论》中,提到动物保护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社会效益。即爱护动物蔚然成风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其二是经济效益。即减少或避免多种应激因子出现,减轻或避免动物特别是家畜家禽组织器官受损,使动物保持健康状态。其三是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
加强立法和舆论宣传,让动物保护成为共识
保护动物需要加强宣传,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但也不能忽视立法,动物保护法可以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动物免遭伤害。动物保护的国际法有《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我国动物保护的国家法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人们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得以在理性层面上提升,并得到公众的认同。
人类辩证地对待和爱护动物,动物也会报答人类
《动物保护概论》中多处提到人类应该辩证地看待动物的利与害,并特别列举了麻雀的故事。曾几何时,人们把“四害”之一的麻雀消灭了,使北京的天空中难觅其踪影,以致林木害虫猖獗;但当北京实施禁捕禁猎措施多年之后,麻雀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害虫的爆发频率和强度也出现降低的趋势。
拜读《动物保护概论》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物保护是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是研究避免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的福利的科学。全书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体,从科学、人文的角度着重解读客观事实和实验结果,同时阐述了具有广泛共识的观点,交叉融汇,既拓展了学术空间,又解答了“我们如何看待动物保护”这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找到完整答案的问题。这是一本围绕动物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的著作,内容丰富却又不失精练,可以给人以多层面多角度的启迪和思考。
《动物保护概论》陆承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21.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