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满是大辫子在你的眼前晃荡,当格格、阿玛在你耳边叫嚣时,你还分得清孰真孰假吗? |
|
近10年来,清宫戏几乎成了我国电视剧舞台上的"主剧"。日前,一部25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问世,称自己是"首次利用我国珍藏的一千多万件清朝原始档案拍摄","是对部分清朝历史较为权威的解读"。"史录"、"正剧"与"戏说"究竟孰优孰劣?这中间的是是非非,历史学家与戏剧家们争论不休……
缘起 近10年来,清宫戏几乎成了我国电视剧舞台上的“主剧”,一部又一部“正剧”与“戏说”你方唱罢我登场。日前,一部25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问世,称自己是“首次利用我国珍藏的一千多万件清朝原始档案拍摄”,“是对部分清朝历史较为权威的解读”。“史录”、“正剧”与“戏说”究竟孰优孰劣?这中间的是是非非,历史学家与戏剧家们争论不休……
特邀嘉宾: 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导演 王一夫 电视剧《雍正王朝》顾问、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洪寿祥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清史学家 阎崇年 著名文艺评论家 李准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讲师、博士 刘海波
《清宫秘档》的出台背景 记者:听说《清宫秘档》的摄制是针对“正剧”与“戏说”中的不实之处,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王一夫:这部纪录片是广大史学者和档案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晶。首先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他们针对当前影视剧“戏说”过多的现状,依托本馆一千余万件珍贵清代档案,提出了“走出戏说,走进真实,以档案证史,普及历史知识”的创意,并花了五六年时间创作《清宫秘档》电视脚本,加上摄制时间前后历经了七八年。
刘海波:看完片子,第一印象是“点”抓得特别好。近十年来,清宫戏一直热闹在中国电视剧场,既有明确的戏说之作,如《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等,也有以正剧面目出现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毋庸置疑,这些清宫戏在不同层面上普及清代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众了解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但无论是戏说剧还是所谓的正剧,都有大量虚构,很多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清宫秘档》出台的意义就在于纠正电视剧给观众造成的错误印象,还历史真相于广大观众;它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是一部普及我国清朝历史的大众作品。
阎崇年:“走出戏说,走近真实”——我说这八个字达到了,这是一部成功的片子。内阁大库的档案现在有一千多万件,是第一次系统地把它公布于众。1905年时,日本一个叫内藤虎次郎的,到盛京(今沈阳)崇谟阁里头看到一部满文档案,拍了个片子,名字叫《满文老档》,轰动世界。可今天《清宫秘档》使用档案珍贵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过它。《清宫秘档》把档案、文献、文物、历史、电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艺术地再现历史,这是一个创新。
《清宫秘档》是纪录片,28集里历史事件占一半以上,它是严格按照历史来拍摄制作,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把历史事件的原貌标得很清楚。通过对清宫档案的分析和利用,吸取清史界、档案界对清宫档案的研究成果,历史地、艺术地再现清朝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使一些广泛传播的“戏说”得到纠正。
《清宫秘档》能否替代“正剧”与“戏说” 记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它能替代目前正活跃在电视剧舞台上的“正剧”与“戏说”?
洪寿祥:不能。我想说的是,史录、历史剧和戏说,各有各的功能。我认为《清宫秘档》应归属于史录一类,主要起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历史剧是艺术品,一部好的历史剧有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有很长久的生命力。戏说,更多的为满足老百姓娱乐消遣,它的落脚点主要是票房价值。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没有哪个民族会贬低史录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史录与历史剧相比缺乏艺术性。按照历史记载和遗留的实物拍摄的纪录片,只能采用影视与科学的手段来再现历史片断,经常要用画外音去填补历史画卷中的裂痕。而历史剧可以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再现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更强。戏说只是借助于某个历史平台讲述一个编造的故事,其实与历史不相干。当然戏说里也有起码的善与恶的标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但它容易误导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这就需要搞史录的人来纠正。与其用行政命令来制约它,不如用一个个精品去取代它。
李准:文艺创作允许戏说,只要不改变基本的历史事实,只要是歌颂真善美,就可以存在。但光看戏说就不懂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就会对历史发生误会。所以《清宫秘档》对清代题材的文艺作品来说,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补正,二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我相信《清宫秘档》的播放,不仅为新的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思想资料,而且能帮助剧作家们提高把握历史的能力,从而创作出新的、更好的历史剧来。
“史录”、“历史剧”与“戏说”的根本区别 记者:戏说不是历史,只能作为娱乐片看,这一点无争议。有争议的是史录和历史剧都强调自己忠实于历史,但两者的制作原则与手段却大相径庭,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洪寿祥:我选择重大的历史题材参与,有个原则界线:必须是历史题材,要讲历史的真实。但我指的是相对真实而不是绝对真实。事实上也不存在绝对真实。历史档案仅仅是某一历史阶段、某一历史事件的浓缩,远非全貌,且烙上记录者选择的主观性、群体性、实用性和局限性。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我有6句话:“作者要独具慧眼,抖落历史的尘封,拨开历史的迷雾,删去历史的枝蔓,撷取历史的智慧,再现历史的光芒,有助于历史普遍规律的确定。”
与史录不同的地方是,历史剧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大框架,给作者、观众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必须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历史事件——你去丰富、想象、编织、敷成无数的细节,形成一个大的艺术结构,塑造一个艺术典型,产生艺术感染力。没有想像力就没有艺术。
李准:历史剧的定位到现在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对那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基本历史事件、重大的历史变革的艺术描写,都要忠于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走向,对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刻划,要符合他们在历史上的基本定位。当然,作为艺术创作,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和历史精神的前提下,艺术家在具体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上,有着发挥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所以黑格尔说过,历史剧的创作就是徘徊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怎么徘徊,创作结果如何,就要看你的水平了。
王一夫:而我们搞纪录片不允许任何虚构。纪录片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要有史料做依据。相对历史剧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纪录片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发现、挖掘与表现。纪录片是一种真实报道,所表现的对象本身是不能创作的,要说创作也是指使用什么手法去表现它,既有感染力又能原汁原味。 一般来说,看纪录片的人可能永远不会有看历史剧与戏说的多,毕竟电视剧、电影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今年2月,《清宫秘档》在香港翡翠台首先播出,据央视 索福瑞调查,在能收看该节目的广东地区,其收视率仅次于新闻、天气预报、热播电视剧等,雄踞排行榜的前三名,这对一部历史纪录片来说,应是少见的好成绩了。
另外,纪录片以它独有的真实属性,使它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远久其价值越高。在这方面戏剧可能是无法比拟的。
阎崇年:我们并不想去否定“戏说”,但反对乱说,把这个朝代的事随意编造到另一个朝代。我们也反对有些明明属于戏说的娱乐片,随便戴上历史剧的帽子,那样很容易混淆创作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界限,误导观众,特别是对那些判断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观众,会造成负面影响。
刘海波:这三类片子的区别并不玄虚,就是一个虚构成分的多少问题,纪录片主观上要求绝对真实、全面真实(客观上能否达到另当别论);历史剧只求相对真实、基本真实;戏说则是基本不真实。这些“规则”已经约定俗成,艺术家在创作不同类型的艺术时自然会遵循不同规则,其实理性的观众也基本能依照不同标准来欣赏。
目前在我国,与历史剧和戏说剧相比,纪录片市场相对冷清,这不是人才问题,也不是题材匮乏,主要是这一市场尚未得到重视,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而国外在纪录片这一块投入很大,效益也很好,最近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和美国《华氏9-11》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观赏纪录片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应该说国内一个潜在的纪录片需求市场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