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汉唐博客是最近常去看的一个博客.感觉写得都还不错.特地找来几篇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是其中之一. |
|
家的后面,有一脉山。是黄土层堆积起来的高坡,算不了什么山。
家的前面,就是一弯黄河,远远的又近近的。沿着河的南岸向东边走,穿过枣树林,穿过低矮的农舍,穿过伞状的梨树丛,就到了一个很奇特的地貌。山是孤孤零零的,被风蚀雨剥的成了粗糙而诡异的形状。
山上有很多乌黑的洞穴,静静的在那里,像个垂暮的老人张着干瘪的嘴在等待什么。这是一个几无人迹的旷野,荆棘丛里会突然飞出一些鸟儿,草棵子下面会溜出精灵般的蜥蜴。一些三三两两的农舍埋没的密实的枣树林下,没有人影,没有声音。很静。
这西北的天,真是个高天流云的朗夏。天很蓝,瓦蓝瓦蓝的。云很白,煞白煞白的。
我记得这是一个夏天的晌午,没有风。走近黄土坡,把耳朵贴在土层上,可以听见落土的声音。就象是一个沉静的晌午,把阳光一颗颗的落下一样。落土的声音非常耐人琢磨,沙啦沙啦的,历史的山就在沉静中脱下了一层质感强烈的衣衫。
走进那些沉默的洞穴,里面并不很黑,看到了佛龛的痕迹,看见了莲花坐台的痕迹。周遭的洞壁上,有些淡红色的印记。四周,可以见到曾经来到这孤零零洞穴的人,烧火的熏痕。
当年,一定有不少僧侣,布衣长衫的默然而行。在斜阳的笼罩下,晚钟在暮色几度下荡然而响,黝黑的山谷旁宗教的肃穆在风中依然。我很怀想一个森林宛如宗教的气氛在暗暗传递着那些听不见和听得见的佛音。
在一个几近旷野的地域,红墙绿瓦下僧侣们肃穆皈依,袅袅青烟中依稀看听佛歌的吟诵,低回的晚钟在红色长袍的卷动下传出于吱呀的木门。一些僧侣,一些喇嘛,抑或是道行莫测的高僧也不过如此的穿行于旷野之内。他们一脸高古表情肃穆的风一般旋过,我佛慈悲,都以为佛航普渡就可以有了佛缘。这厢是佛音暗渡的净土,那厢是低矮朦胧的农舍。 也许是一种和谐,也许是一种机缘。
想起了,峨眉山下有一寺,叫雷音寺。不在高山之上,而在密林之旁。静静的躲在一旁,却有雷音之说。弟子们念经诵佛,头陀们拄着老禅杖倚门而进。
雷音一说何谓?佛地绕梁之上,均为佛音,而千里万里的,普渡而来,即为雷音。我辈乃俗人,不知道在静谧禅房,竟然会有如此渊源。
这一年的夏,我们就在黄土高坡上搜寻着。总以为会搜寻到一些奇缘下的物件。那时节,真的没有风。低矮的农舍安安静静的隐藏在密实的枣树林下,晌午时分灶鸡再没有安宁的时刻,高声或低声的聒噪却衬托了晌午的和谐。麦草的味道慢慢传了过来,一只睡意朦胧的村犬趴在地上不想看天不想看地的。秫秸杆斜搭在院墙的后面,有一种亲切的质感,在安宁的气息下大路热浪起伏着……
农人一生为田地而居,庄稼的熟稔就是农家的衣食。阡陌上没有什么采桑之女,毕竟是夏季,桑叶厚而粗,出现不了想像中的浪漫采桑的情节。在农舍的后面,就是这一脉黄土之坡,土坡上乌黑的洞穴,却是佛的风缘。农家一天下来,苦累不堪,但转身之后,就可见红墙绿瓦,颇有意味。
洞穴是依土地而来的,土地本身就是生命的本源。而佛呢,也在寻求生命的本源。农舍的安宁,洞穴的安详,在土地之上,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顺畅。
我们就在洞穴搜寻着,果然,在佛龛之下,忽地看见一个小小的物件。这是一个青铜之物,细说起来应该是青铜的头簪。很小,却斑驳不堪。就猜想,青铜之簪在黄土高坡上,在当年一定有一个奇特女子,风尘仆仆的来到洞穴之外,眼看红墙绿瓦,心中早有雷音。就象《六祖坛经》上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安宁直心,人皆有之。但不知道当年的这个头戴青铜之簪的女子,是否可有平心静气的时刻。在我看来,农舍很远,看似安宁,却隐含着骚动。禅院很近,看似涌动,却是无比孤寂。青铜之簪的女子心境,是在骚动之后来这万般寂静的洞穴之外的。
骚动之心,人皆有之。
那一刻,我把青铜之簪放在手心之上,忽然感到了阵阵的清凉。高原上的太阳直射而来,把个斑驳的铜簪忽地闪亮了一下。这是个长久的回忆,其实哪里有这些离奇的细节。但高原之阳确实直射在我们头顶上,没有风,我却感到了落土的声音。一定是的,是那个青铜之簪落下斑驳的铜迹。
是人生剥落一层层的记忆吗?
就象高原的黄土落下一样,沙沙啦啦的。把一段历史,就落在了土地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