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鲁迅揭示出中国人性中的“变态”
鲁迅的小说批判一些中国人人性中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我写《檀香刑》中的酷刑就是从中受到的启发。
中国人的人性中有这种看客的心态,在欧洲人的人性中,也有这种看客的心态。
在欧洲要用绞刑处死一个犯人时,也有好多贵妇人、贵小姐买好票,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去观看。当被处死的人被戴上绞刑架,或者断气的时刻,这些贵妇人也会遮着眼睛去尖叫,但第二次有这样的事情她们还会去。
从鲁迅他们开始,虽然写的也是乡土,但使用的是知识分子的视角。鲁迅是启蒙者,之后扮演启蒙者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谴责落后,揭示国民性中的病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居高临下。其实,那些启蒙者身上的黑暗面,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把酷刑看成是一种最隆重的戏剧。鲁迅早在小说《药》里就作过描述。而刽子手在施以酷刑的时候,本身也认为是进行了一次戏剧表演。他是一个演员,是国家和皇上权利的延伸和符号。他们将鸡血涂在脸上,成为了一个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执行完一次大刑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创作。
“童话大王”郑渊洁:王朔和韩寒接过了他的枪
现代中国作家谁最像鲁迅?我觉得大概是王朔和韩寒,这两个人有神似鲁迅之处。我眼中的鲁迅是个不爱和主流同辈作家玩的人,他更喜欢和年轻人推心置腹。
我想,如果他活到现在,既不会被邀请参加作家代表大会也不会当选作协主席,原因不用我说了。
作家陈希我:他是少有的有“罪感”的人
竹内好有句话: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鲁迅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数,他超越了中国文化,他有“痛感”。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闲适,疏于追问,玩弄韵味,缺乏思想。也许你会说,这才是文学,思想不是文学所必须的。但那是假文学。其他的艺术也许还可以缺乏思想,比如画家可以一辈子画山画水甚至画虾来获得成就,音乐家可以单纯依靠旋律来感染听众,建筑家可以通过巧妙的“勾心斗角”获得人们的惊叹,但是文学却不行。这也是文学的苦命。
伟大的文学是必须有思想的,最深刻的思想就是绝望,鲁迅是绝望的。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绝望的思想,比如屈原。但他的自杀只是对当时政权的绝望。
如果楚怀王一旦重用他,他就会不再绝望了。这种绝望不是真的绝望,不是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生的绝望。而鲁迅是真正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超越中国传统文化,接上的是现代主义的血脉。在我们的世界里,也不乏对整个世界的绝望,谩骂和嘲弄比比皆是。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自己才正确。有人把鲁迅理解成是骂别人,是片面的。鲁迅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对自己也绝望。他反抗黑暗的世界,也不断地解剖自己。鲁迅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少有的具有“罪感”的人,但并不是具体某个宗教式的“罪感”,那又是一种奴役。
鲁迅毕生反抗奴役,但是他也被现世哲学所奴役了。他毕竟不能超越对实用的崇拜。黑暗时代,贫弱民族,难能超越对进步、对生存的渴望。最明显的是对孔乙己,鲁迅以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来否定孔乙己,让自己还是成了世俗的同谋。这种情况直到现在还严重存在,我们即使一些很不错的作品里,也充满了活命哲学、进步的价值观。而实际上,文学是疯狂的时代脚步的绊脚石。
作家叶兆言:他爱说“不”是我的榜样
鲁迅当之无愧是伟大的作家,伟大到后来的写作者深感压力,事实上他对我个人的影响是除了小说之外的文字,我认为最好的是《彷徨》。读鲁迅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多,文字中趣味值得反复阅读。只是一开始我把他当神读,后来从神还原为人。
鲁迅为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很多事情说“不”,但说得斩钉截铁,有理有据。他反对仿古,但他古文功底深厚,他反对用毛笔,但他写得一手好书法,他能在千头万绪中坚持着自己有批判性的观点,也希望自己能做到那样。
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他的内心非常脆弱
我当初学中文时,看鲁迅的作品就常常热血沸腾。我觉得他就是非常坦荡、真实的人物。他的这种战斗精神到现在我们都需要,尤其是在文艺批评界。鲁迅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对社会又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对戏曲的看法也是。他的勇气、大胆太令人敬佩了。我们一般世俗的人都是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面面俱到,鲁迅却能不计后果地对人对事进行批判,现在社会就是缺乏这样的人。
我看过鲁迅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爱情故事,我的感觉就是他活得不太自我,他完全可以活得更好。尽管他也在大学做教授,但从他的文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清苦的人,感觉他自己一无所有,但留给后人极大的财富。
鲁迅不是没有儿女情长。
我们现在看鲁迅往往看到一个冷冰冰,拿笔做枪的人,但其实从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也是内心深处需要温情和关怀的人,比如《纪念刘和珍君》等,他虽然没有在写自己,但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脆弱。
鲁迅是个有大义的人,他想用文化来改善社会、拯救民族。我到现在无论和同学聚会还是表演节目,都会常常朗诵鲁迅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太强的现实意义。
画家陈丹青:他是精神领袖,也是美学指导
鲁迅很通艺术,一个是他一个是张爱玲,都对艺术很有研究。
鲁迅非常喜欢画画,小的时候自己画画,长大以后他又设计封面、版面,很有意思。我看过一本书,讲民国艺术回顾的图书,里面有个观点我很赞同。在五四运动后,到上世纪30年代,各种新的西方艺术进来了,美术、戏剧、美学都初步介绍进来,当时文艺家都有一个蛮幼稚的情况,鲁迅是惟一比较冷静的有眼光的评论家,回想起来,他有很多涉及美术的批评非常理性。
除此之外,中国现代小说和前卫美术几乎是他一个人闹起来的,在他的时代没有文化部也没有美术家协会,和今天的欧美社会很像。鲁迅不但是精神领袖也是美学指导。我在纽约看到过一个展览,其中最前卫的就是左翼木刻运动。把那时的这些作品放到同期西方大景观里面,几乎是同步的。很多精神性和品质在今天来看都不过时。虽然鲁迅对于艺术的追寻业余并且短暂,但他对中国文艺面临的问题的认识在今天很有价值。他有一个短篇就批评了当时中国社会高谈西方现代艺术,谈很多的主义,立体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他很早就讽刺了这种现象。
我们现代社会纪念鲁迅,回想起来,问题根本不在鲁迅,全部在我们。我们几代人,与鲁迅已经是另外一个物种了。鲁迅那一代人经历的整个言论空间以及人格成长,跟我们这几代人没有任何可以沟通的地方。我们这几代人生存模式是一样的,我们其实不可能理解鲁迅。现在有个呼声说要还原鲁迅,但这个还原是非常困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