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库利在《最后的圣殿骑士》里描绘的这件要命的东西事关基督教的根本,但得到之后即毁于一旦,断了考古迷们的念,听起来很像《玫瑰之名》里那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卷二》。但是,《最后的圣殿骑士》一开读就充满着美国大片气势磅礴的画面,血染征袍的骑士马踏连营杀出重围,身后是一地残缺的人尸马首。13世纪末14世纪初,负责守护耶路撒冷圣域的圣殿骑士被伊斯兰人彻底打败,回到欧洲又受到教会的迫害,惨遭灭顶之灾,从此变成了史册上的一个词条。600年以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梵蒂冈珍品展遭到洗劫,一架神秘的密码破译机被一群身着圣殿骑士服的劫匪抢走。当这两个场景一先一后进入视野时,巨大的时空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库利跟艾柯的距离。
密码机牵出一段探险之旅,男女主人公前去土耳其寻找到一处村庄的遗址,挖出来的线索又指引他们来到希腊南部的公海寻找沉船。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思想在指引,那就是这件被掩盖在历史废墟中的秘密关系到当年圣殿骑士前往耶路撒冷的真正目的,可望动摇基督教的根基——圣殿骑士不是去捍卫梵蒂冈利益,而是去寻找对他们不利的证据的,所以才在回到欧洲之后遭到火刑——一种象征摧毁异端的仪式。女主人公、考古学家特斯·蔡金发现,四个劫匪中为首的一个没有带枪,杀戮之事俱为其他三人所为,她尽知其中定有缘故。经过调查,她找到了这个策划这起惊天大案的策划者——考古学专家威廉·万斯教授,此人想要完成圣殿骑士未竟的事业,他向特斯作了一番惊人的宣示:只要推翻《圣经》叙事,揭露耶稣神话之真面目,就可望终结宗教对立带来的连绵灾难。
通过颠覆《圣经》来颠覆整个教会的合法性,兹事体大,不可不做一番探究。万斯的理由是,四大福音书皆系人为编造,是早期基督教运动为了生存而统一口径的结果,“其成员必须是正教,即‘思想正直’;教会应该是天主教,即‘普天同主’”。这观点在学界不新鲜,比如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艾尔文·施密特就说,许多宗教学者都是“自由主义的怀疑论”者,都不屑地认为,福音书无非是早期宣传需要的产物,这令他感到十分遗憾,并为此写下了《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为基督教历史大唱赞歌。可惜他所用来反击的论据——例如使徒们前仆后继的流血牺牲——仍然出自那些正统的基督教经典。万斯则不同,他是提着一颗名叫“诺斯替教”的重磅炸弹从外部进行颠覆的。这种和基督教同时兴起、被称为“杀死上帝”的宗教,当时令尚在幼年的基督教遭受沉重打击,因此,在公元325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正式确立基督教地位后,诺斯替教就被作为异教赶尽杀绝。
然而宗教的薪火传承靠的是心灵,学术研究更无禁区。被基督教视为大敌的诺斯替主义,如今拥有了正式的内涵:神是不存在的,世界的产生出于一场错误,人从神性世界流落到这个世界上,他不需要膜拜一个上帝、不需要进教堂祷告就可以受到启示。万斯是事实上的诺斯替主义者,但他的错误在于,他从怀疑论者滑入了极端的唯目的论者:他要坐实自己的怀疑,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他和天主教会一样把思想上升为意识形态。为了达到目的,他雇用亡命之徒抢劫博物馆,致无辜者伤亡;在公海上,他明知风暴就要到来,还逼迫水手去打捞海底的宝物。
“我来了,是要叫你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为丰盛。”《约翰福音》里的耶稣说。而现在,突然有一个人出来说,他掌握了耶稣本人的笔记本,他是胆怯、瘦弱的凡夫俗子,一个犹太人木匠的儿子;他没有上过十字架,更没有什么复活可言;他和教会欺骗了人类整整2000年。——倘若证据确凿,人们当如何措手?《路加福音》说:耶稣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如果此话为假,企业就可以停发薪水?《马太福音》说:“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如果此话为假,人们就该幡然醒悟,取消医院和福利院?万斯反对基督教,也反对三大宗教共有的那部分叙事。
因为特斯最后想通了一个问题:真正站在对立面的并不是教义文本本身,而是有自身利益的教会;换句话说,一种假托耶稣之名的思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它变成意识形态,并在其上建构起组织性政治实体。如果一种信仰是需要用火刑柱和十字军去维护的,它就在走向没落;宗教大法官取代了血染刑场的信徒,讪笑着诘问耶稣:我能给人民提供酒,还用你来变水么?在小说里,库利揭露了教会最恶劣的一面:600年前,梵蒂冈勾结世俗力量将圣殿骑士团扼杀,600年后,梵蒂冈插手联邦调查局的破案行动,一路跟踪寻宝之人,以同样冷酷的草菅人命与万斯进行较量。当然,库利最后承认了宗教经年累月对文明的滋养,但是,小说中最大的反面人物就是来自教会:年届五旬的迪安吉利斯神甫脱去道袍就是职业杀手,手段残忍,不顾一切代价要毁掉那致命的秘密,除掉知情人。
毁掉留有耶稣笔迹的羊皮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理由。这是特斯在获救之后领悟到的。那个本子与圣殿骑士的沉船一起被埋在了海底,从此成为秘密;而在600年后,探宝的特斯也遭遇了沉船,漂泊到希腊小岛上,在海边意外捡到了他们苦觅的宝物。这个有意制造的戏剧性对比,象征着这样东西已经无足轻重。如果说在当年身处伊斯兰教、犹太教及欧洲世俗政权之间的教会,的确可能因圣殿骑士掌握的秘密而毁于一旦的话,那么到了今天,情势则已完全改变了。基督教对人而言是一种既存事实,它有益的遗产,正如施密特所说,已经成为秩序的一部分;它的影响的延续不应以考古学的结论为转移,万斯实践他科学上的“求真意志”,不应以破坏现有秩序为代价,尽管他自认为他的壮举可以换来一个令三教归零的新世界。
雷蒙德·库利渲染了希腊小岛居民的纯朴和虔诚,为了衬托特斯的转变;万斯这个中了邪的科学家则奇迹般地活到最后、到耶稣手稿重见天日的时刻才摔死在悬崖。在我看来这些情节都属于畅销书写法,或给影视编剧日后提供方便。不过,万斯仪式性的死仍然是颇有震撼力的。小说原型分析告诉我们,最后时刻夺到宝物的人十有八九是要死的,而且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共存亡”的死;具体到《最后的圣殿骑士》中,万斯之死忠告读者不要随便奢望去以科学的名义改变宗教世界,因为两者都可能陷人于疯狂。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要改变,否则你和这个世界必然两败俱伤。
《最后的圣殿骑士》美雷蒙德·库利著 秦维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