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随笔 > 正文

谁令我们泪水滂沱

2006-10-26 11:16:42    易晖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这个传说已经飞离了历史与现实人生的大地,压成一个没有什么叙事质料和情感动力、徒有一些意义或形象的“标本”,一句话,它早已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话。而如今,作家苏童要来给这个意义或形象“标本”注入文学质料,注入生命和情感的“汁液”。我这里用的是“注入”,意思是说他仍然利用了这个传说的外壳,而不是像现如今许多新派作者那样,在重构故事的同时颠覆或戏说掉整个故事、整个意义和形象。

在小说的自序中,苏童承认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是横在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让我来大胆猜想,这道难题来自孟姜女那至柔至弱的泪与一堵王国修建的至刚至伟的墙(长城)之间的不相干性,就是说,他必须以文学的方式帮助我们这些早已被现代理性“祛魅”了的读者在两者之间构建起可供追问和把握的精神联系或思维关系。神话是什么?神话与其说是远古初民的幻想,不如说是初民们的观念和信念的呈现,当我们丧失了神话思维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就读不懂那些神奇的文字,走不进任何一个神话。

因此,为了让我们重新进入孟姜女的神话,摆在苏童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泪”与“墙”这两个互不干己的物象或意象之间重新搭建一座可供感受、可被感动的“巴别塔”。而我以为他之所以基本上做到了,是因为他赋予了碧奴,具体说是赋予了碧奴的泪水以一点点漫过长城的文学或精神的动力。首先,我们看到苏童很聪明地在书名或主人公的名字上做文章——从神话的孟姜女转换到小说叙事中的碧奴,这是摆脱孟姜女神话的巨大阴影的第一步,这意味着使主人公从高渺或超验的神话世界回到可供读者与作者对话(潜对话)的文学世界、现实世界,相对间离了阅读过程中来自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记忆的侵扰。

当然,这对苏童来说只是雕虫小技,而接下来碧奴寻夫送衣的过程被作者铺展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抛开要将碧奴(孟姜女)送往长城,哭倒长城的“难题”不管,而专注于叙述碧奴从故乡桃村到长城之间的遭遇(或奇遇),以及由此奇遇而展开的社会画面。作者巧妙地让这些奇遇在现实与非现实的文本空间滑动,如果我们细心一些,则可辨认出这两组现实或非现实性的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现实的一组是官府滥施徭役,百姓饱尝流离之苦;是江湖险恶、人心唯危的社会众生相;是统治者为权力与欲望展开的凶险狡诈的较量;更是至诚至弱的村妇碧奴历尽千辛万苦,备遭摧残而痴心不改地寻夫……非现实的一组则是丛生于社会画面之间的奇人、奇事、奇境,从寻子的盲妇死后变做青蛙伴碧奴寻夫,到那些神奇得令人匪夷所思的鹿人、马人和门客;从衡明君森严恐怖的百春台,到詹刺史治下乱相频生的五谷城;当然还有碧奴神奇的泪水,每每帮她化解灾难,助她一路到长城。

泪水当然是小说的关键词、中心意象。从孟姜女的哭到碧奴的泪,苏童通过延续哭泣与眼泪的神奇来重述神话,又通过对泪水的神力的大胆想像与细腻构思,来实现从神话传说到文学世界的转换。碧奴,一个普通女子,怀揣着一个平凡而朴实的梦想,要去探望她的丈夫,给他送去过冬的棉衣,这难道不是最平凡最有权得到满足的吗?但在一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世界,这样一个最“民间”的梦想成为最不可实现的“英雄壮举”,而恰恰是这么一个至弱至纯的女子偏要去完成这个壮举,难怪她所到之处要遭受所有人的疑虑、拒绝、反对、嫉妒、取笑、折磨,不可指望地要被抛入磨难,陷入孤独和绝境之中。这是一个“痴情女子”、“蠢女子”基于本能情感、本能行为所产生的孤独。但唯其本能、平凡,才具有普遍性、人性或阶级性。因此,碧奴(或孟姜女)的遭遇同时也是我们的遭遇,她的苦难也是我们的苦难,她无助、绝望的泪水也是我们处于同样绝境中同样会流出的泪水。

而泪水作为人类身体的本能分泌物,它是最卑微、“最不值钱的东西”,它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情感性的,是人处于极度悲伤、失神状态下仍可自我呈现的东西。对于碧奴来说,她的泪水每每在绝境中出现,是苦难酿造出来的,因而最纯净,最具爆发力和感染力。在作品开篇,小说魔幻而象征性地描写了桃村人被统治者剥夺哭泣能力和转化哭泣能力的历史,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压抑而逐渐转移了用眼睛流泪的身体机能,因而碧奴获得了神奇的哭泣本领:她的泪水让没心没肺的鹿人、马人齐声恸哭,让把守关隘的士兵望泪披靡,还是起死回生的良药。最后,她的泪水变成泪咒,情感之流变成滔滔洪流,引发骚乱……而这一切碧奴全然不知,她只是以泪表达,以泪祈求,以泪忏悔,百折不挠地继续着寻夫之旅,带着她最平凡、也最具威力的哭泣本能、情感本能来到长城脚下。

因此,碧奴的泪(或孟姜女的哭)体现出对一种平凡的人性本能、人性力量的认同,这种认同赋予人类的普遍情感和行为以最伟大的力量。它诞生于悲惨、无助的时刻,诞生于绝望之中。与其说是碧奴的泪摧毁了长城,不如说是被压迫被奴役者以缘自本能、自我毁灭的力量对压迫与奴役的反击与报复,这种力量我们既可以从《尚书》中“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咒语中读到,也可以从窦娥令“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呼告中听到。

当然,这依然是神话,但已不是鸿蒙未开、人神不分的原始思维,而是普遍的、朝着未来的人性向往,这样的神话同时也是人民的精神武器。

《碧奴》苏童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5.00元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