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冰箱大战到不久前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直至最近的CPU、MP3价格战,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对身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见怪不怪了,那么多得价格战,到底有没有赢家,如果没有赢家,为什么那么多商家趋之若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价格战无赢家
“价格战中根本就没有赢家,”这是麦肯锡公司董事潘望博先生的论断,的确,如果企业希望通过降价的手段来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除非它拥有30%以上的成本优势(而这个条件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在那些发生价格战的市场下是非常难实现的),否则降价都难免会触发一场自杀性的价格战。因为没有谁希望失去客户、销售量以及市场份额,降价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被竞争对手效仿,价格战的结果终将是两败俱伤。而且,价格战还会导致全行业利润的下降,影响行业发展的后劲。
对于主流市场(消费低档商品,占市场总量的90%左右)来说,在没有进入垄断竞争之前,价格战是难免的,因为通过价格战可以激发新的需求,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企业上规模,降成本,挤垮弱小企业的目标。直到进入垄断竞争阶段之后,价格战才能结束。但是由于低档商品本身的利润就已经相当低,如果还要降低价格,则会导致利润下降,影响制造商的发展和生存,出现价格战尚未结束,企业就已倒闭的情况,之前被市场淘汰的众多VCD、DVD厂家就足以证明。 对于次主流市场(消费中档商品,占市场总量的10%左右)来说,由于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化,而且是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体,所以基本上不会发生价格战,企业也不应当在价格上下功夫,而是要强调自己产品的个性和差异化特征,在客户价值上下功夫,让目标客户了解你们产品的独到之处,以及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与众不同的价值。对于非主流市场(消费高档商品,占市场总量的1%左右)的高端产品来说,更不用考虑价格战的问题,降价反倒会失去客户,因为高端客户最不喜欢的就是经常降价的产品,需要维持价格的稳定性。
既然价格战无赢家,那么why价格战?
行业内竞争者众多、生产能力过剩会迫使一些制造商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尤其是许多规模小,资金短缺, 主营产品附加值低的厂家,一旦生产能力过剩,这些企业为了追求销售量,保住销售收入水平,会不惜血本降低价格,中国的市场容量很大、增长也很快,如果增长比预期的稍稍减缓零点几个百分点,就极易导致过剩。因此,在中国市场上,价格战极为常见。通过价格战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抵抗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品牌、改变竞争格局,各个厂家乐此不疲的掀起各种价格战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这几个因素一综合作用,各个厂家就纷纷下水,玩起了“价格战”。
但是,别忘了,价格虽然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武器,但绝不是万能的武器。一个品牌如果只能依赖价格手段去竞争,那么它必死无疑。企业应该在提升品牌方面下功夫,努力培育品牌对消费者的特殊吸引力,更多地用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支持企业的品牌利益并细分市场提供有差别的、专门设计的特色产品。最终的胜利者一定属于那些靠更高明的手段,而不是只依靠价格手段营销的企业家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