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高校内部传播网研究

2006-05-09 22:41:50    浙江大学 田新杰

内容提要:高校内部传播网即我们俗称的校网,是一种基于现代网络数字传播技术的信息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中地,为网络数字传播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高校成员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也要求网络数字传播走进校园。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高校的网络建设日趋成熟,它的功能、影响也日趋显现。研究它,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取长补短,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校园网络 虚拟社区 校园文化 高校教改 影响

首先在这里明确一个概念,本文中使用的高校内部传播网即我们俗称的校网,具体说就是高等院校的内部互联网络,是局域网的一种,其覆盖范围和服务人群主要是某个高等院校的师生及与之相关的单位或个人。它除了具有一般互联网的功能特点外,还和高校各方面结合起来,具有其特殊性。

当前国内互连网络状况及校园网络诞生的必然

互联网在中国短短几年时间的飞速发展,已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越来越显示其数字技术的优势,而高校从一开始就走在了这个潮流的前列,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3年7月公布的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2572万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6800万人①。纵观当今的中国高校,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数字信息时代高校的又一标志,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网络功能的发挥、使用深度,高校网络都处在了中国网络数字建设的第一集团。从社会阶层结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来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社会结构分层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社会地位、经济利益获取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在社会需求上也必然呈现不同的特点。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络为了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必然要调整,针对高校这样特殊的传播领域和高校师生这个个性鲜明的社会阶层,其间的传播方式、方法及体系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必然要形成其特色。校网就是这样的应运而生的。校网的建设同时也强化了高校的特殊性。

我们讲系统的理论是从研究多种个案总结提升而来的,在总体理论的不断完善中更好地指导个别系统的发展,如此相互循环作用,使双方日趋完善。当然这个说法同样适合于传播学领域:在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冲击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理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来迎接挑战。变革的方向就是“信息化校园”,其实质即以信息为中心,拥有网络媒介的校园为舞台,实现校园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信息资源利用合理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丰富理论,从信息化校园中的重要角色——校园内部网络着手研究,则是一条捷径。

关于本次调查

本着通过运用传播学理论对高校内部传播网的研究,明确高校校园网络的传播学意义,突出其在当今中国高校中的各方面重要影响;同时在研究中发现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不足,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效用,也为其他传播体系提供一个参照,我们进行了这次针对校园网络的调查(问候附有调查问卷样卷)。基本的思路是首先进行具有较广覆盖面,较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调查采集数据等事实资料,在对现实情况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再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得出对现实有意义的理论产品。结合收集的材料,具体分析如下:


高校内部互连网络的现状和所处的地位

高校内部互连网络产生的确切时间、确切地点或许没有定论,各有各的说辞,这并不重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高校校园网从诞生发展至今,其速度是惊人的,如今如果说哪所正规的高校没有校园网络,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在这众多的校园网络中,尽管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可优秀者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浙江大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有部分学生、学生组织的网站没能全面涉及),现已有近百个,有多个网站的用户注册人数突破了万人,如求是潮有12199个注册用户(截止2004年3月5日),白沙曦泉有14152(截止2004年3月8日),而像bbs这种信息更新速度更快的网络媒体上,注册用户人数则明显多余一般的网站,单浙大飘渺水云间(88)截止2004年3月12日有注册用户人数61634。在本次科研课题的研究中,随机调查了浙大100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有98位被访问者表示在校园网络中至少在一个以上的网站上注册过,另外两位没有注册过的学生也经常接触校园网络,只是认为注册没有必要才没有固定的ID,从校园网络的到达率来讲,其实他的成绩是满分!

同时它也有着明显不同于外部社会公众网络(虽然校园网也是万维网的一部分)的特色。就传播对象而言,校网媒介受众群体类型细分化,传播指向由大众化趋于小众化:校园网络中的网站各有特色和侧重点,有着各自的主导受众,比如浙大校网中的文化素质网以引领校园文化为主旨,为校园文化爱好者、由较好文学功底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缘网则是以软件下载和网上二手市场为主,为师生提供技术支持和虚拟交易的场所;白沙曦泉则是在学园网站的基础上,发挥了影视音乐下载的特长,吸引大批影视音乐爱好者的光顾,提升了网站的人气;而作为求是潮,教务部网站等网站,它们的目标受众不是很明确,网站主要以信息服务、日常通知为主,具有自身内容上的特色。就传播语言而言,校网媒介的语言具有群体细分,出现分群化的特点:每个有着不同侧重点,不同受众群体的校园网站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别,上面提到的文化素质网的语言透露着浓厚的文学气息;缘网软件下载服务的语言强调专业化和准确;而像求是潮这样的日常信息发布网站,其语言则以简洁明了为目标。此外从整体上来看,校网的信息更加体现接近性,信息交流更趋自由,信息更新更为高效,信息的反馈率更高。

以上调查中得出的数据及校网的特色正好说明:校园互连网络在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确切地说,高校内部传播网在高校内部的现实人际交流之外的虚拟空间为全校师生构建了另一个更具特色的交流平台,即传播学中所讲的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这是一种作为单向与双向、广播与窄播、同步与不同步并行的交流媒介,其交流特性注定不同于传统上仅具有单向性的媒介,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虚拟社区提供了虚拟的群体交流,交流的群体成员可以是完全互不相识的——前提是,互动双方不是作面对面的亲身参与的沟通、而是加入由电脑支持的虚拟交流。但是作为校园网络这样的特殊虚拟社区,它却允许互动双方在现实生活是相识的,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于是,校园网络以自己的平台功能,使高校师生的交流从时间和空间中抽离出来,得以进行一种亦真亦幻的虚拟社区的互动,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补充,提供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对方,增加进一步深入交往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它虚拟性,使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有困难的双方或个人的交流愿望得到满足。

这里我们可以认为虚拟具有“类(现实世界的)真的,甚至是“近(现实世界的)的”和“超(现实世界)真的”,而不仅仅是指“非(现实世界)真的”。因为虚拟并不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客观,而是作为主观存在的客观;不是过程的客观,而是效用的客观,就是说在校网这个虚拟社区里所进行的交流其过程不是客观的,不管在现实中交流双方是否是相识的,它终究是在数字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上,使用数字传播这一虚拟技术进行交流,这一过程是非客观的,但是,在这非客观过程后所达到的功效却和现实人际交流的效果是一样的,即都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互相传达了信息。因此,高校师生乐于在校网这个虚拟社区里构建现实生活外的另一个人际空间,通过非客观的过程达到客观的效用,这种事半功倍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这个社区渐渐扩大,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定,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就好像现实交往中的人际网络一样。在此次对浙大100位学生关于这个方面问题的调查显示,有超过48%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网上有固定的交流社区如某个论坛,某个网站,有25%以上的人称在校网上有较固定的交流对象。大部分人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交际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校园网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仅仅限于虚拟的人际交流上,这个虚拟社区在发布信息,提供资源,帮助校园机构发挥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本次以浙江大学为例的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日常行政机构,如教务部、学工部以及各个学院机构等来说,校园网络在它们日常公布信息,发布通知各方面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几乎所有这些信息公布都选择了校园网络作为之一甚至是唯一的平台。同时,全校师生也习惯了到校网络的办公网站去浏览和查讯信息,校网为双方建立了一个整合的平台。其他非行政办公性质的各类网站,则是一个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这些上网者在这个信息超市里按照各自的需要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产品,更何况这是一个基本免费的超市,人气彪升那是自然而来的事。调查显示,校园网络的参与者主要是奔着学习资源,娱乐资源,交流资源去的。在对效果的反馈上,六层以上的被访者表示满意,至少远远高于在外部网络的信息查询。

另外,由于校园网络并不是封闭、独立于外部网络的,它首先在自己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体系,然后以这个经过整合的体系加入到整个万维网中。通过和外部网络的链接,有选择得提供与其他网站、局部网络的直接快捷的链接,通过这一个个的链接渠道和外界进行信息的对流,使其信息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校园网络还引进了外部网络新出现的一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做法,如把网络与手机的短信网络联系起来,与电视广播媒体进行数字链接,通过这些新增的跨媒体传播功能,方便了网络民众的信息交流,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

在调查的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让每个被访者用一句话来形容没有了校园网络的校园生活将是怎样,结果大部分人用了“难以想象”和“不可想象”或类似的意思,可见校园网络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校园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美国网络社会学专家Howard Rheingold 说:“在网络交往所形成的网络社群中,明显地受到经济旨趣的影响,其中可能包括大量以信息作为商品的交易,然而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和群体关系。”校园网络具有虚拟性,其吸引力主要来自网络的匿名性。人们有机会在上面表露自己不为人知甚至是压抑的一面,甚至多种面貌;也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尝试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至少在表面上,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进行;没有现实社会的痛苦,没有太多生活的压力。这些因素是人们沉浸于网络空间的重要原因。对许多人而言,这个空间虽然充满想象,却能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这些虚拟场所对个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现实生活。

如今高校学生承受着来自现实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面对优势的渐渐微弱,面对就业的压力,面对学业的压力,面的家庭的压力,面对迷惘的未来……这一切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多种限制,不能很好地表现真实的自我。现实生活中的不能满足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发泄和放松的地方,而校园网络由于它作为一个虚拟社区所具有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的人称他们在网络中的身份是虚拟的,从ID到语言的使用,有很多是属于现实中难以实现却又非常向往的,于是借助网络的虚拟来实求得达到心理平衡。在校园网络这个虚拟社区中的许多活动虽不见得都是自愿的,但是,匿名性使得每个人可以用“化身”或“在线身份”在虚拟社区中与他人互动,选择的自由度较真实世界高出许多。在大部分情况下,网友如果不愿意继续沟通,可以随时中止而没有太多的压力与包袱。于是,人们在不同虚拟社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窗口间切换,选择不同的心境与兴趣。这是一种充满自足、自信和自由的虚拟人际交流。这样的虚拟人际交往为个人的情感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有助于高校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和宣泄是人的两种基本心理机制,在网络上,人们将自己的现实身份隐藏起来以便释放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显然,因为校园网络这种虚拟社区的匿名性质允许个人扮演不同角色,使用者可借着网络的隔离,隐匿部分或者全部的真实身份,但另一方面,由于在虚拟社区中与他人的互动关系的逐渐建立,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在虚拟空间实现现实中不太能达到的网络人际传播功效,并有可能转变为真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在以上这些事例中,“匿名‘的在线身份就可以超越了虚拟的身份价值,转而成为能够直接改变现实生活的有效力量,如通过网络结实了更多的朋友,并因校园网络接近性的特征,使得让网络交际对象成为真正生活中人际圈 的一员变得不再遥远,有效地拓宽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利于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83%的人表示在网络中有熟识的朋友,20%的人称现实交往中存在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

网络匿名性的负面效果,使人逐渐与没有使用网络的朋友疏离,或是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变得孤僻而封闭,出现“上瘾”症状;匿名性的第二个不良影响是信任机制难以牢固建立。与现实生活中的多维获取对方信息的情况相比,在网络上所能够得到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大多数都要依赖对方有意的表现,例如言辞、代号、昵称、签名档,以及所张贴的文章。尽管在这当中真实世界的身份与人格特质也难免会渗透到网络上来,但无论如何,我们所能得到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在信源上确实是过于简单和过于依赖个人的。在校网上的交际虽然保有了呈现自我、塑造自我的主动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受到了限制;第三点,当我们在网络交往中热衷于创造心目中的自己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合自己心意的身份被忽视了。久而久之,当面对现实的尴尬时,会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准,在人格发展的自我同一性上出现问题,引发同一性的混乱,把虚拟的角色与真实的身份相混。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容易产生焦虑,影响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常发展。在调查中,确实也有个别人承认曾经甚至正处在这样的混乱之中,出现了焦虑的情绪。这些都是没有正确处理虚拟生活而产生的后果。

校网对高校文化和高校教育的影响(面对两种新情况)

一所高校区别于另一所高校有很多方面,比如师生人数、社会声誉、自然景观、专业设置等等,但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文化特征。近几年出现的高校合并现象对各校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自1991-2001年3月,全国有329所高校参与了125个合校事件,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0%,一些著名的高校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都卷入了其中,出现了“并列型合并”或是“合并型分离”亦或是“混合型分离”。这种格局对各校文化的传承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容易造成校园文化的断裂。针对浙大“混合型分离”②的状况,我们在问卷设计中特别注意了这一点,被访的新校区低年级新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没有感受到老校区那种校园氛围,对校园文化没有切身的感受。如何克服这些主要是由于分校区的地理因素造成的文化断裂,保护和传承校园文化成了如今大陆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校园网络。由于网络的数字技术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校内师生可以通过联网的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计算机登陆进行交流,使得校园文化克服地域上的限制实现发展和传播成为可能。学校通过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来实现“虚拟社区”的功能。不同校区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同时知道传自各个校区的信息。可以通过BBS聊天来加强沟通,可以通过E-MAIL和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交流,可以在网络上相识并成为好友,进而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交往。校园文化就在每个人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传播和继承,传统的文化氛围随之得到加强。一般认为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网络这种非官方的非传统的方式和渠道效果往往更为理想。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互动具有随意性和难以控制性,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机制,最终对于校园文化会形成是利是弊的影响还没有定数。网络传播语言的分群化,可能会产生某些亚文化及其群体,与校园主流文化背道而驰,这对于合并后的高校将是极大的不幸。所以,校园网络传播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推动作用。

第二种新状况就是高校教改的问题。2003年3月27日的中国青年报用整整一版的篇幅刊登了震惊社会各界的文章——《多门课程不及格,天之骄子纷纷写下悔过书;对付散漫大学生,重点高校无奈盯人防守》。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逃课现象的严重性和后果的可怕性。如何避免和杜绝这种逃课现象,有人提出了要强化管理,严格课堂纪律,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认为教师要负责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和监督,这些“堵”的办法或许短期会有一定的效果,可明显不能治本。选择在网络上找出路,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我们认为是一个输导的好办法。或许十年前在中国提出网络化教学还缺少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网建设的完善和师生对校园网络传播的熟悉已使得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这种利用校园网络的方便性和互动性,以网络为中介,使教师和学生在虚拟社区中交流的教育模式是现代科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革命。校园网络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这种教育模式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还有利于节约成本,通过网络的多媒体虚拟传播,还可以弥补学校设施不足的缺陷,这对于年年扩招的高校来说,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教育将很快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本次的抽样调查中,我们也设计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超过了86%的受访者认同网络教育改革的做法,认为这样的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调查中,我们真切感受到校园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在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能有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前面论述的校网的现状、地位和影响中,被访者也普遍对这些观点表示支持。但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特别是作为一个新诞生不久的传播媒介,它不可避免得存在不足。结合调查中受访者的反应,根据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校园网络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网站建设的重复比较多,造成了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和资源闲置。如浙大校网中做校园文学的网站有雷同重复,除了文化素质网,其他如幻影牧场,求是潮的文学版以及其他许多的网站都有文学的板块,虽然多,可由于不能专注于这个,使得每个网站的内容都雷同可都不精,造成了量多质低的情况。其二,网页内容更新率低。许多网站是成立等于结束,内容更新速度太慢,许多信息都是“过期”的,不但自己的人气上不去,还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其三,论坛的讨论缺少必要的引导,或是虽然有一定的限定和引导,还是会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甚至进入不良的言论轨道,产生误导。

针对不足的几点建议

校园网络是块美味的蛋糕,可由于是新事物,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何物尽其用,关键就要看如何来分这块蛋糕了,分好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传播特效,建立一个源于现实大学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虚拟数字社区,把大学生活建设成真正的数字式生活,则皆大欢喜;分不好,轻则存在却没有任何实际功效,只是一个摆设,重则由于蛋糕自身的变质使食用者遭受意外的生理折磨,会因为一个不合格的校园网络害了网络中的高校师生和这个网络覆盖下的高校文化甚至整个高校。面对这些问题,从这次对校园网络影响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一、强调网站建设特色为主,要把一个网站做专做得与众不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可以是专门作文学的、音乐的、影视的、新闻的等等,多而泛不如少而精。二、网站的管理要有持续性,有专门的稳定的信息来源,提高内容的更新率。三、重视网站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进行必要的培训,学校可以专门进行一定级别的技术考核,以从整体上提高整个校园网络的质量。四、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特别是对论坛等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板块,拟定必要的规则,设立杜绝某些言论的“高压线”,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传承联系起来,相互促进。五,定期对网民进行调查,采集反馈信息,及时对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学校网络的管理者要对校网中的新情况有相当及时的把握。六、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定期对网络中的网站进行资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站实行警告到暂停整顿直到停止服务关闭的措施。

本次调查的本意是要展现当前高校内部传播网络的现状,肯定其在高校中对师生、对整个高校的突出作用,同时揭示其存在的不足,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高校校园网络能够更为健康地发展,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把数字生活带进校园,使数字式的大学生活成为可能。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