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扬之水》共分个人情感、自然与风景事物、社会抒怀三个部分,选录了作者近4年来的73首现代诗歌,另有古体赋文4篇。作者坚持平易近人的诗风,用浅显但富有激情的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责任。 |
|
我常常在想,支持我们在绝望中一次次活下去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平庸的人说是责任,坚强的人说是信念;我则以为是自尊——不是为丧失了自尊就去选择死的自尊,我的自尊是为了不死,努力地活,哪怕水深火热,哪怕走投无路!妥协和绝望是人类的致命顽疾,而摧毁一个家庭的有力武器是摧毁这个家庭母亲的意志。母亲不妥协,这个家庭就不会完蛋;无亲不绝望,这个家庭就还有希望。假如说父亲是梁的话,母亲就是墙。没有梁,房子不结实;没有墙,却难以成家。母亲这堵墙塌了,一个家也就散了。
我不知道一个母亲的力量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伟大,但是,就在浙大,一个叫李牧童的普通学生,就凭着“让妈妈高兴”这么一个原始的冲动,有了他那本叫《扬之水》的诗集。
扬之水, 作者对它有一番独特的解释。扬之水,本为《诗经》中的一篇。水之为物,缓缓流动,慢慢消逝,用它来比喻时间的缓缓流失。而水,在古代文化与思想中,至柔至刚,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形象代表,而扬又可以解释为“激扬、飞扬”之意,于是,就多了一份动感,多了一点痕迹。扬之水,则多了一份信念、一份期望、一份理想与憧憬,也多了一份激情和拼搏。《扬之水》承载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对生活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是的,就是这份对社会的责任,如果说一开始作者写诗只是为了发泄个人内心苦闷,那么后来,作者就越来越发现人不能沉溺于个人情感空间,人之所以为人,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必须多为社会想些什么,要积极向上,要对社会负责。
就社会责任感问题,我们聊到了现在的那些得志的少年作家,聊到了愤世嫉俗这个问题。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是很喜欢少年作家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去写他们认为另类的事,但表现的东西往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没有丰富社会阅历的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总觉得多了一点无病呻吟,一点做作。关于愤世嫉俗,作者更认为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有“愤”有“嫉”,这不正是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一种表示吗?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你根本就不会去思考问题,那又哪来的愤哪来的嫉呢?他接后又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停留在“愤”和“嫉”的这个层面,便难免会有点太偏激和太肤浅的感觉。”
在跟作者见面之前,我听到过有关对《扬之水》的评价,有的人的反应是:“李牧童的诗太平铺直叙,缺乏跳跃性,根本就是把散文写成了一行行。”当我很尖锐地把这个问题带给作者的时候,他显得很释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你的诗的。”他说,“诗的风格有很多种,而且关于的诗的散文化历来就有争议。”并且他也在《致读者》中对于诗歌应不应该散文化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希望能坚持他自己的作风与笔法,希望自己的诗能更贴近生活,诉诸真情,而非完全虚化或纯超然。他说,读者群不同,喜欢的诗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他希望他的诗能给大多数的人看,希望他们都能有各自的感受,都能从中有所得。所以一般比较浅易。但浅易不等于肤浅,而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把真正要表达的义理与感悟放到一种别人基本上可以理解的层次上来表达,以此来引起一种共鸣,而这也正是他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被问及出书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作者很无奈地说是经费问题。自费出书,本来就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学校赞助了相当一部分, 出版社那边也支付了一部分,但是还有一些不小的资金缺口。而这对于家庭清贫的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但是作者凭着自己的执著坚持了下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觉得欣慰的是,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接下来的时间,作者将要开始把他的书投放到紫金港的各大书店里进行销售。说到这个的时候,作者再三强调,写这些诗的时候,是不带一点功利色彩的,完全是纯感情的抒发,而现在要去卖这些书,一来是想收回成本,二来因为是学经济的,想尝试做一个比较成功的营销活动。而且,他还隐约透露了一点自己的既定的想法,如果销售成功的话,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计划拿出一部分钱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作者班上的团支书因为在吃早饭时碰巧路过,于是一直陪在我们的旁边。看得出来,他很欣赏这个不是特别起眼但却有着比任何人都坚强的意志力的同学。不经意间,也或者是出于谦虚,他们两个人相互夸起了对方,但是,他们最后都表达了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将来能真正去帮助一些人。当然,首先是他们都必须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在这里,我们祝愿那一天早点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