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浅谈

2004-05-08 13:32:06    方物音/新闻0301

当今大学生做为国家的未来的希望,其综合素质是必须的,其中当然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可是根据调查研究,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实在堪忧。所以探究大学生心理隐患所在,从而建立完善的预防及疏导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系统就成了当务之急。

说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疾患,好像颇有些另类色彩。因为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大学是激荡青春的地方,大学是飞扬热情的乐土,大学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华美青春只哥。可是曾几何时大学校园中被一张张苦闷的脸庞,暗淡的身影所笼罩。于是大学生心理隐患的反映就浮出水面。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全国的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强调指出,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既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令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最近由“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大学生占16.51%,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课题组研究发现,北京高校大学生个性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17.34%)略高于男生(16.07%),由于生理上的敏感,心理疾患症状更加明显,反应也更加强烈,这说明心理素质教育应注意性别差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地区的学生比例最高(19%),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较大的生活差异使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社会坐标发生了位移,从而造成了心理落差。这份令人忧心忡忡的调查报告显示出来的结果及背后重大的隐忧,决不能使任何一个高校教育者活高校教育系统所轻视。

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大多数可分为以下几种病态人格:一是偏执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易躁易怒,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二是分裂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退缩,孤僻,胆怯,沉默和怪癖,不爱社交。三是情感性人格 ,可以表现为持续性情绪抑郁低落,或持续性的情绪高涨,也可以是两者交替出现。四为爆发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无节制的发生愤怒、仇恨和暴力行为,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甚至会出现十分暴烈的攻击性行为,自己几乎不能控制。五是强迫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在平时常有个人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过分的自我克制,过分的自我关注。还有癔病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人格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常故意用过分做作、夸张和戏剧性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七为衰弱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能力低下,缺乏主动精神,被动的服从别人的愿望占优势。他们常感精力不足,易疲劳,情绪易波动,缺乏生活乐趣,常为小事伤感。 最后一种是无情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对人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不肯尽社会义务,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病态的人格致使大多数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都十分坎坷及艰难。

那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新世纪的太阳,未来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如此堪忧的心理现状呢?总结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温州市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五、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六、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七、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有问题就要找出解决的办法。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隐患,使未来的希望有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状况,只有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学生自救,还有当然是高校教育系统的完善。从大学生本声来说,有效的措施有:1、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新的诉求目标所致。所以,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并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2、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紧张的学习生,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是有助于时调整心态,从心理困境中走出的。3、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转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如抑郁时,可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如打打球、散散步、找知心朋友谈谈心等。焦虑时,可找一部自己喜爱的休闲文学作品或影视看看,有条件的,最好定期作一些外出旅游。4、上网有度,积极在现实中结交朋友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大学生所产生的交际障碍,大学生应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朋友,而不应沉迷于网上交友和网恋。5、正确对待情感问题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始终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素。对于成熟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方面应鼓足勇气,向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员请教,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学校设立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健康课程,另外自己还可找几本相关的科普书籍学习研究,以及时消除因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的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对待失恋正确与否,直接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其次重新规划自身的人生目标是相当重要的,调整自己的爱情诉求,结合自身的条件,定位自己的爱情目标,对自己的事业目标也应进行评估,分析是否要进行调整,以切合自身实际,求得成功,满足自己的价值诉求,以此调整自己的灰色心态,走出失恋的心阴影。

而高校领导要做的就更加迫切了。首先,系统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长期以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讲授来解决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因为德育理论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内在的教育本质不同。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按照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需求,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更关注于借助语言的帮助来解决学生个体身心方面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对高素质人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阶段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一名有用的人。然而,一个人的成才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智商,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能力,主动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等。然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构建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系统 。在学校建立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配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局域网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医治。最后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学习而获得补偿。高校大学生由于本身社会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当然还可以,广泛应用各种媒体,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拙之见,望能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及关心。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