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未成年,还是被遮蔽?
2004-03-13 23:47:27 黄兆晖/南方都市报
|
|
编者按:80十年代生人创造了一种写作,一种风格,同时也带来了文学界的一场争议,80后文学:未成年,还是被遮蔽? |
|
近日,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写手春树登上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同时这家杂志把春树与另一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写手韩寒称作中国“80后”的代表。这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文学写作的关注。2004年2月17日, “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AT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谁有权力代表“80后”发言?》一文,对春树等人能否代表80后以及80后文学提出质疑。这篇文章被多家网站转载,在80后文学爱好者以及更广的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接着,80后写手张佳玮在《中华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发表了《80后写作:你认为什么是文学?》一文,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在台前的以韩寒、郭敬明、春树为代表的所谓80后文学只是商业包装的假象,而有一批真正富有创造性的写作者被遮蔽。他们列出了在媒体焦点之外的另一批80后写作者的名单——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所谓“80后实力派五虎将”;与此相对应,他们把在媒体上走红的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人称为“偶像派写作”。由此,80后写作的实力派和偶像派之争,在天涯、网易等网站持续升温,有网友称之为80后两种写作的“断裂”运动。
80后实力派浮出水面?
在这场争论中被命名为偶像派的韩寒、春树、郭敬明都是以“少年作家”出位的,他们的作品叛逆、时尚,个人外形俊朗靓丽,吸引了相当多的同龄读者,占有相当大的图书市场,因此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人们对80后写作的基本认识。近日被春风文艺出版社冠以“玉女作家”推出的张悦然,与数年前的“美女作家”以及去年出现的“美男作家”相呼应,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孙睿则自称是“中国青春文学的最后一位酷哥”。
与“偶像派”们相比,所谓的“实力派”其实也都拥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他们的出道时间一般比前者来得晚,受到关注的更多是作品本身,他们的名声比较集中在文学界以及同龄写作者中。
胡坚是其中出名较早的一个。高三的时候,他就在知名学术刊物《东方》上发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章《转型代价、人口危机和教育问题》;同一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其作品集《愤青时代》,一举成名。他受到文坛和学界的双重关注,被认为是80后“智性写作”的代表人物。
湘西青年李傻傻,是最近备受关注的80后文学新人。新浪、网易、天涯三大网站几乎同时推出他的作品专题;《芙蓉》、《散文天地》、《红豆》等传统文学刊物相继推出他的作品专辑。他是第一位受到广泛注意的农村出身的80后写手。他的文字充满了同龄写作者中少有的田野气息,受到80后们的普遍赞誉和文学界的注意。80后女写手春树说:“李傻傻简直就是我的偶像。”他的长篇小说《红X》和散文集《被当作鬼的人》将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近期推出。
小饭、张佳玮、蒋峰等人都是新概念作文一、二等奖的获得者。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继续探索自己的文学之路。小饭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不羁的天空》、《我的秃头老师》,得到作家残雪的肯定。他表示自己不会再为中学生写作,而是要做先锋文学。他清楚做先锋文学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但是并不后悔,因为他要走的是一条精英之路。张佳玮是80后中少有的热衷于在古典题材中寻找灵感的写作者,他的网名就叫“信陵公子”。他的文章旁征博引,文笔优美典雅。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将推出他的长篇小说《倾城》。与以上四人相比,蒋峰的写作显得相当前卫,他的长篇小说《惟以不永伤》,以“并行蒙太奇”的方式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具有相当的写作难度。他的作品得到余华、格非等作家的赞许。
“刻意设置阅读障碍并非80后写手的主流,但是不保持精英姿态则又有堕落的危险。”小饭的这句话似乎可以作为所谓的80后实力派写手们的共同心声。
谁是80后文学的代表?
80后写手张佳玮认为,“80后写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青春小说”的代名词。而“青春小说”又往往等同于“校园小说”、“奇幻小说”。“所以我能够看到的有趣场面是:一群人在谈论少年写作的弊病:生活阅历少,文笔稚拙,题材单调,诸如此类。另一群人——大多数是80后读者——说:你们成年人不懂得我们的世界。在这个时候,塞林格式的拒绝长大成为一种有效的抵抗方式,于是双方各行其是。”
“如果人们印象中的80后文学就是传媒所宣布的这样,那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小饭有点激动。他认为韩寒、郭敬明等人写的东西称不上文学,只是一些廉价的消费品,他们打着文学的招牌却靠一些文学外的因素吸引注意,而这些被偶像化的写手,遮蔽了80后写作中富有创造力的部分,混淆了80后写作的真相。
对此,郭敬明回答:“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我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认真写字的人。我是想写就写。我并没有说要在自己的作品里达到多么高的思想性,或者要展示什么写作技巧。这些我从来没有想过。对我来说,写作就好像在写日记一样,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谈。”
关于“谁是80后文学的代表”,郭敬明表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写作各不相同,本来就不能互相代表。春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讨厌当什么“80后”的代言人,因为我并不了解他们,当然也无法代表他们。”与此同时,她相当自信,认为自己的写作是走在同龄人前列的,是“偶像和实力”的结合。
至于商业化的指责,郭敬明说:“一个作品卖得好就是商业化,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一个作品卖得不好,就很有高度?我觉得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如果说一个作品畅销了,它就是垃圾,这个推论本身就是很可笑的。一个作品有那么多人欢迎,那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退学写作的春树显得相当实际,她最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时代》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的小说。我在台湾的出版商,知道我上《时代》,立刻加印了我的书。这是很实际的。所以即便是被误读,我还是很高兴。我不能得了便宜又卖乖。”
不少人认为,以春树、韩寒为代表的80后偶像派写手能够获得众多的青少年读者,以及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他们另类、叛逆的姿态。对此,小饭认为,春树等人的姿态并不能代表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强调:“姿态归姿态,作品归作品。你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酷,很漂亮,但这个和文学无关。因为文学不等于生活姿态,我一直说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老大哥,但你不能说他是80后文学的老大哥。”春树对此的回答是,另类是别人封的,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谁来评论80后写作?
到目前为止,80后写作似乎还总是跟“少年作家”联系在一起,难以进入专业的批评视野。谈起80后写作,人们经常用的词是“不成熟”、“未成年”、“处于模仿期”。
“说80后写作处于未成年状态,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小饭对此有点愤懑。他和张佳玮一样,对80后的写作有着相当的自信:“我们接受的信息和阅读面都相当广,而且作品质量也是前辈在同一个年龄段所无法比拟的。现在坏就坏在韩寒和郭敬明,他们误导了一批评论家,使他们认为我们这些人写的东西是很稚嫩的,很肤浅的,很情绪化的。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写的。”他承认,现在的80后写作还没有成气候;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虽然说天赋和想像力很重要,但文学还是需要积累和信念。“但是我相信,将来80后肯定会出现一些站在世界文学顶端的人,他们是无可替代的。”
这些所谓的80后实力派写作者很渴望得到批评界的关注。“我一直期待有真正的评论家来关注80后的写作,而不是媒体记者。我更需要的是专业的评论。”小饭举了个例子:“最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扬教授写了一篇《2003:上海的中短篇小说》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我。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迹象,最起码说他们已经注意到我们这些写作者,他在文中说这是‘一股潜在的力量’;即使是批评和指责,我也觉得是一种鼓励。”
文学批评家张柠坦率地承认,自己这辈人比较熟悉的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因此在面对80后写作的时候,少数人还保持着文学的阐释力,而更多的人是阐释力的丧失。“照道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批评家。80后他应该有自己的批评代言人。文艺批评必须和写作同步——更年轻的写作者和更年轻的批评者才可能同步。”
■ 交锋
正方 郭敬明
我从来没标榜自己有高度
每个人写的东西都是千差万别,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个性是不一样的。他笔下反映出来的世界始终是他自己思想下的世界,而不是代表整个群体的世界。有些人喜欢按年龄来划分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称之为80后。80后其实并没有一个整体定型的风格。我和春树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春树的东西和那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写出的东西肯定会有不同。我个人认为80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我也看同龄人的东西,但是不会特别去关注,也不会去评论他们。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人,始终都是个人的东西,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我不方便也不想去评论别人。
也许是我的运气很好,使得我的作品销量很好。大家很喜欢我所写的东西,那只是一个鼓励而已,而不是说我的作品就很有高度。有些人的作品有一定的高度和思想,但是有些人的写作纯粹是爱好,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后者。我在文学上没有过多的追求,我觉得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有一天我再也不想写了,我就会停笔。如果生活能够给我很多触动的话,我就会继续写下去。
前辈们认为我们的写作处于未成年,我觉得这也无所谓。别人怎么说就让他们说吧。就像我们写的一些东西,本来是很单纯的东西,但是外面却说我们的东西很商业化,为流行写作。我们从来就没有标榜过自己很有高度,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用那种东西往上面套。我觉得写作者本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宣示自己是多么的有高度。
反方 张佳玮
请不要误会“80后写作”就是肤浅的
身处媒体前台的80后写手,我认识其中一部分,与其中的大多数人有过愉快的交流体验。对成功走上媒体前台的他们,我没有贬低的倾向或是敌视的情绪。因为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所做的只是认真写作自力更生——但是使他们陷入某种其自身难以控制的尴尬情境的是:他们的作品最终是在流水线上被利益机构不断包装成型的商品。我的个人体验告诉我,相当多数涉足出版的写手由于自身与出版社力量相比的弱势,都很难自主自己在媒体面前的形象。在读者们——大多数还都是如花妙龄——阅读着那些校园风花雪月故事或者是漫画红男绿女之时,我们显然不能也不应该勉强受众群转而学习与研读小说的构造、语境和节奏,强制他们来阅读并谈论莎士比亚乔伊斯纳博科夫普鲁斯特们。这是事实,我无意更改世界运行的规律。我只想陈述如下的话:请不要误会80后写作就是肤浅的、就是单一的、就是低俗的、就是孩子气的、就是商品化的,也请不要误会所谓文学就仅仅是叙述完一个故事、抒发下感情、让人领悟人生的体式——这一体式早在150年前大师及其追随者们在塞纳河左岸伫足时就已写得随心所欲——因为还有许多人在认真地学习大师们同样不被关注的伟大著作并且认真严肃地写作,惟一的遗憾在于他们并未浮出水面广为人知——我所知道的一个积极的例子是王小波。他的小说最后得见天日在主流媒体上出现,并且获得了应有的敬佩和崇敬。虽然,这一切的发生,是在他逝世之后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