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王朔骂金庸--文坛热闹与文人的劣根性

2004-03-27 22:51:52    魏雄文/千龙网

现今,对于金庸先生的评论是日渐其多了,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或赞赏或崇拜或讥讽或谩骂,多得简直可以淹死所有的文人。当然,这也算是一种热闹,给本来寂寞的文坛又提供了一些无聊的谈资。
  
跟踪一个人,可以细节到他的吃喝拉撒,算是一种“伟大”的重视吧!什么“笑傲江湖”“射雕”之类的评论暂且不说,光说金庸先生的行踪,也可以得出一本专论,其中可见“机心”、可见“世情”、可见“暴力”,更可见“文人的劣根性”。我辈凡夫俗子,不懂名人是否都愿意如此透明,但看着这一篇篇“极品文字”,却觉得居然越发不了解起金庸先生来了,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是“伪善”,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不明白”。不过,这“圣人与伪善”的统一看来倒是很合金庸先生的写作观,即“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文人,我以为能够写出点文字的人都配这么自称,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向来最不缺乏的就是文人,中国缺乏的只是“文化名人”,不过,现今“文化名人”也日见其多起来了,教人觉得中国的“文学事业”还是很有些“光明”的前途。
  
“文人相轻”向来又是中国文人的毛病,不意时代已变迁至此,这毛病居然还有如此的生命力,倒叫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不过是中国文人的一个劣根性而已,流传至今也不曾消灭,看来也很有些“永久不变”的味道。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文化名人”王朔先生自然属于继承得最好的一个,他有一颗“极度的”、“敏感的”、“同情”的心,害怕世人都会受金庸先生的毒害,于是看也不看,就把金庸先生说得一无是处。而且,在他的带动下,这一“国粹”看来还很有继续发扬光大的可能。
  
还有便是“文人相捧”。这也算是中国流传到今且经久不灭的另外一种传统。有些文人,非要发动一起“造神”运动,非要把金庸先生的人格也上升到高贵无比甚至可以普渡众生的境地才算完成了对金庸先生的景仰,顺便还要表现出跟金庸先生很熟的样子,跟着也高贵一把。这样一路的“吹捧”,沸沸扬扬的,居然也成为种“时尚”!
  
不是出自理性的评论,只是简单的吹捧或谩骂,都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文章的好坏,自有读者会去把握,你可以有意见有感受,也可以将这些意见和感受诉诸文字,但请尊重一下作者,少一点阿谀奉承或轻视谩骂。“文如其人”不一定靠得住,但是,我们有些文人却喜欢从人家的文字言语中刻苦钻研人家的性情,非要分辨出人家的“善恶”来,更有甚者,从一些娱记报道中听到了金庸的一些言语,或者从一些道听途说中也能揣摸出一些“妙味”。中国文人善“总结”,善“推敲”和“研究”。比如,看到“金庸先生没招到研究生”,可以研究出金庸的“虚伪”;看到金庸先生评点“中国文坛”则得出了金庸“口无臧否,却又无处不臧否”的“阴险”;看到金庸崇拜邓小平也可以看出“总有些不对不对劲的”……当然从金庸先生的文字和言语中悟出“人生真谛”,当成“权威结论”和“人生指引”的人也不在少数。究其因,这些也不过是中国文人“见风即是雨”的传统“劣根性”而已。
  
这样种种的“研究”,于我本人,却总觉得是一件无聊的事,如果非要美化一下,可说是无聊中的极品。能够把无聊上升到“极品”大约也算是一种本事。不过无聊多了,就算是“极品”,也会变得平庸。看来,为“无聊而写作”,也算是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劣根性”!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