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散文 > 正文

红河火文化狂欢节

2004-02-17 23:05:26    周重林/网易文化 

编者按:这里的大山梁子间有一个长3公里、宽2公里的山凹,凹子边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口危崖耸立,宛若鬼斧神工崖上一色鲜红,如巨焰冲天。关于火的起源,就从这里开始。

祭火节的由来
地点:云南省弥勒县红万村西
这里的大山梁子间有一个长3公里、宽2公里的山凹,凹子边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口危崖耸立,宛若鬼斧神工崖上一色鲜红,如巨焰冲天。关于火的起源,就从这里开始。
在远古的某个立春,时间是二月初三,暴雨雷鸣肆虐着大地,先民们听着风雨像簌簌发抖的树叶,上苍似乎没有完全把福祉降临给他的子民。在更大的一声炸雷的伴奏下,一个巨大的火球(闪电)从天而降,从树梢滚到树脚,并发出山崩地裂的轰隆。先民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互相吆喝着向火球落地的方向走去。这是整座山中的最大的一棵树,要十个人才能合抱,年代的久远,树干已空,里面可以容下十多个人。当人们走到这棵树跟前时,火球也不见了,人们看见大树的树皮被撕裂,树根也有烧灼得痕迹。人们劈下树枝,拼命地在树根下挖,在树干上撬钻。聪明过人、力大无比的部落首领燧人氏在干枯的树干上钻出了火花,人们用微弱的火苗在大树旁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先民们就围着篝火欢快地吼叫、狂跳……
从此,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用火来抵御严寒、用火来烧烤食物、用火来防御猛兽。先民们快乐地生活劳作,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也许没有这件事情发生,人们将永远生活在快乐和满足中。也是二月初二,燧人氏驾崩。这个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人永远地睡着了。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燧人氏的龙体,失声恸哭。多么希望他们的首领能够再带领他们钻木取火、猎杀野兽啊!
于是人们将二月初二定为燧人氏逝世纪念日,二月初三为钻木取火的祭火节。

祭火节的过程

二月初二
在祭火节的前一天,村民们要先举行祭毕龙树的仪式。祭毕龙树是彝族神秘而隆重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不允许女人参加的。至今依然维护着这个传统。早上,村中的男人在毕摩的带领下,将一口活猪和锅抬到村后的密枝山。在毕龙树下搭建了一个祭坛,上面摆上贡品。然后,他独自跪在祭坛前手摇法铃,口中念诵着祭文,祈求着。
一求,祭献先祖燧人氏给人类带来了火,将永垂铭记其功德。并祈其在天之灵永保人类幸福。
二求,祭献天神、山神、水神、土地神:祈求其降幅于人类,风调雨顺、山泉长流,一年清洁、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求,祭献火神:为人类造福,驱除邪恶送瘟神,不要让火给人类带来危害。
诵毕,毕摩又将男人们召集在祭坛前,朝神树合十跪拜。
祭祀活动完后,全村的男女都来到山上,支起大锅煮菜烧饭,在一起聚餐。餐后,人们下山回到村中,开始为第二天的祭火作准备。
“毕摩”(彝族语,指村中威望高、有文化、懂本民族历史,掌握卜卦、祭祀知识与技术,能主持村中大小事情的巫师)




二月初三早上
活动的负责人安排人挖朱砂,捣碎厚浸泡做画的颜色,组织人员为参与装扮原始人身画花纹。化装在村外的密林中进行,人们将红、黄、黑、白、褐这五种代表大地的颜色,相互在身体的各部位涂抹,绘出各种图案。这些既传统又很个性的图案和他们装扮的样子。表现了阿细人多元的历史文化:有的是动物图腾崇拜;有的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还有的将被彝族尊为圣物的葫芦挂在生殖器前,表现了生殖崇拜;很多青年还在身上写上汉字,如“人”“火神”“中国”“香港”等,这充分表现了阿细人在固守传统的同时,对外来文化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吸收。
村口有一座由松柏装饰起来的大门,上面横挂着两排捆成交叉形用以驱魔的木门,门口用一排点燃的柴禾挡住道路。这叫火门,外来参加祭火节的宾客要进村就必须从火上迈或跳过去,这意味着邪恶的东西被挡在了门外。迈过火门,两旁站立着两排盛装的阿细妇女,她们吹奏起欢快的唢呐曲,迎接来自周边村寨和远方的客人。
村子里,许多人用竹筐盛着从山上采摘来的松针,铺洒在村中的道路上,绵延达三五百米,这是为长街宴布置的“餐桌”。中午,长龙般的长街宴席摆上了松针“餐桌”,数以千计的村民和来客在“桌”边相对而坐,“桌”上摆的是彝家风味的菜肴:坨坨肉、各种说不出名的野菜、自酿的米酒……这边,寨老和盛装的姑娘们唱着敬酒歌向来客敬酒;那旁,人们弹起三弦,拉起二胡,吹响口弦、树叶、笛子和唢呐。欢快的人们说着、笑着、畅饮着……
盛大的长街宴渐渐散去,人们又聚集在村中的广场,村里男男女女开始表演彝家舞蹈:热烈的狮子舞;优美的阿细跳月;粗犷的阿细刀舞;独特的阿细霸王鞭……围观的人群不断发出掌声与喝彩声。

下午两点
广场上的舞蹈还在进行,男人们的化装还没有结束,毕摩带有几位村中的老人默默地来到村中的一棵老树下。在这里,停放着人们刚做好的火神像。火神左右持法刀,右手举着火种。祭火节的第一个仪式棗“钻木取火”就在这里进行。
毕摩在火神像旁搭好一个祭坛,开始祭祀颂扬燧人氏的丰功伟绩。然后四位寨老在一旁将一根约一米长的木棍,插入凿有一个小洞的枯木中,四人齐心协力地搓动着木棍。他们不断的交换着位置,并不时地将木棍取出,用手指伸进小洞中,探测里边温度的变化。约莫五分钟以后,寨老们觉得洞里的温度已经差不多了,就将取火用的火草放在洞的四周,并边钻边往里塞火草。又过了一会儿,一缕淡淡的青烟从洞中冒出。“钻出火来了!钻出火来了!”寨老们欢呼起来。他们一边吹旺火草上的火,一边拾来柴禾堆放在火上。看着熊熊的火焰,老人们抱着用作祭品的大公鸡,如孩童一样手舞足蹈,又唱又跳。





下午五点
在毕摩的带领下祭火的队伍出发了。吹响了牛角号,敲响了芒锣,两人举着刀树(将十余把木刀用草绳捆绑成一排,两边用竹竿挑起,用于镇妖驱魔)在队伍前开路,新取的火种放在火盆中,由两人抬着,后面跟着火神像,祭火的队伍要穿街过巷,把火种传递给每个家庭,行至各家门前,家家户户都要前来取走新的火种,并将一小块猪油渣作为贡品放入火盆中,寓意取回新火种,送除瘟神,再由毕摩等人送出村外。
队伍时走时停。这时效仿原始人的队伍自发组织起来,跟在火神像后面的化了装的男人越来越多。人们身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纹,他们用棕片做成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形状的头套套在头上,腰间以树皮、树叶裹身。每个人手持刀枪木棍,甚至有的骑着用竹蔑和棕片做成的“马”。他们狂呼乱跳,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同路边看热闹的乡亲逗乐……从他们类似原始舞蹈的动作中,我感觉到一些依然留在阿细人心中的原始崇拜。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腾的海洋。路过村中的水塘时,人们对着水跳,有的人跳入塘中游起了泳;有的人将塘中的稀泥舀出,相互往身上涂抹;“骑”着棕马的在塘边作出饮水状……
祭火的队伍绕遍了全村,每家每户都取了新的火种,队伍又来到村中的广场。人们点起火,围着火堆跳舞,手中的木制武器也纷纷扔进火中。跳着跳着,不时有人从火上跳过,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我们可以看到近乎于全裸的人们纵情地宣泄着对生命真谛的原始感受......
这时候,有四个人抬着火神像悄悄离开了广场,他们将神像抬到村外,丢弃在树林边,然后跑进树林,回到自己的家中。阿细人认为,这就是火神将村中的邪恶与灾难带走了,保佑了全村的平安。

晚上七点
象征现代人的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吹起了欢乐的笛子,弹起了手中的三弦、四弦,拉起二胡,奏起了响竹蔑。拍起了巴掌,尽情地跳舞,欢快地歌唱。歌唱赖以生存的土地,歌唱美丽的家乡,歌唱幸福的新生活。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