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们,往往关注成功者现时的荣耀,而很少关心别人为之倾情的付出。镁光灯下的耀眼花环,从来都是用黑夜和坚持做出的。” |
|
行走笔记:一个毕业生的百日谈 ——寻找新闻的感觉 文/单衣
1、转眼间,大学毕业已经3个多月,参加新闻工作也已经5个多月。本来,写写散文和评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一向是颇为自衿的。但是,那是在学校。走出校门,来到报社,面对的是一个写字的强势群体,忽然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不会。 而且,没有谁说因为你刚毕业,就应该放松要求。因为,你来这里,是干活,不是实习 ,更不是来玩。
记得刚来报到时,几次下笔,文章干巴巴的,不说对不住读者,自己读来也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淘尽浪沙始得金”,可往往淘去金子,留下泥沙。屡次三番认为自己不是搞新闻 的料,几乎对自己失去信心。 大学时节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逐渐为务实求真取代,逐渐把以前过于空泛的所谓才气消肿。 也许,这是每个从业者必经的“洗脑”阶段。需要尽快转换一种身份,扮演另一种特定 角色。坚持就是胜利。报社同行也开始观察自己,一再嘱咐要相互通气;和司机出去采访时,司机大哥也开始评价自己的文章。度过一段磨合期后,才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思维,历练自己的笔法,才慢慢恢复信心。
2、能力与机遇是成才的两翼。我赶上了一个好机遇。2个多月后,武汉举办“两高会”。我被主任点将上马,在一线冲锋陷阵。机会难得。这里荟萃了国内的几十家媒体、近百名记者。这是一个战役。对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而言,无疑是个开阔视野,学习和锻炼的契机。深深记得,在长达半个月的这段时间,睡眠严重不足,基本上是只睡4—5小时。每个清晨,当呼机和手机的定时音乐准时响起的时候,总是还想再依靠温暖的床铺,哪怕是短暂的几分钟。一旦投入采访阵地,困倦一扫而空。短暂的疲惫比起最终的收获和体验,还是快慰。如果是以前,我一定用自己的笔触轻轻地记下这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感动,每一个思考和每一个会心的微笑。
只是现在,所有的感觉是——没有时间。八小时做不好记者。我不知道做一个记者是要如此大的投入,早出晚归,不按时吃饭,不按时就寝,甚至没有时间去拜访一下这个城市的亲戚和朋友,也甚至没有无暇去考虑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因为,记者是忙碌的。以前,我惧怕空虚和无聊,这样的情感决定我从一家家即将就职的白领转向记者之路。现在,不再空虚和无聊,但是,似乎繁忙得揣不过气。也是因为年轻,没有找着新闻的感觉。记得在起步的日子里,心思全花费在新闻上,找线索,写稿子,对比其“出炉”前后。同时,因为压力,哪家报社的同行抓了我遗漏的新闻,哪个科学家又有什么创新,哪个科技企业又有什么新思路,哪篇文章才能让自己顺眼。
3、“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最近,两个电视人白岩松和窦文涛不约而同地说出同样的 一句话。选择同时等于放弃。要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做对的事情。速度是重要的,方向的准确较之速度的快捷,更为重要。我所在的环境,孕育着一批批拼命三郎的出现。这里是一群工作狂人,这里是最好的练手的场所。这里是一个不会让你遗憾的地方。这里,教我学会以怎样的气概怎样的气魄怎样的勇气和怎样的牺牲,去做你认为应当去做的事情。
部门主任加班加点到临晨一两点,已是家常便饭。参加“高资论坛”报道的日子,主任亲自带队,把一帮初出茅庐的新手带上采访一线,帮你想点子,作策划,甚至拿出采访提纲,而后再为你整理思路,修改文章。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没有理由不上进,没有理由不在极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早地摆脱“新闻报道员”的角色。这里有一个说法,是拔苗助长。订立似乎可望不可达的目标,迫使你攀登,为了加速你的成长,让你整日在压力下过活。而在挥洒青春汗水之后、瓜熟蒂落之时,你更能感觉到阳光雨露滋润的芬芳。都在努力,我们都在寻求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需要什么,你就相应地需要为之奉献或者牺牲什么。
任何成功者都是偏执狂。子夜时分,当你睡觉并甜蜜入梦,你可能没有想到或者梦到别人正在为成就事业而通宵达旦地奋斗;华灯初上,当你和恋人相依相偎地漫步,你可能不知道别人在寂寞中孤军奋战。人们,往往关注成功者现时的荣耀,而很少关心别人为之倾情的付出。镁光灯下的耀眼花环,从来都是用黑夜和坚持做出的。成功者看到的成功者大抵是如此。
(作者原名郑良中 2001年10月于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