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为何“太空见长城”谬说会长期重复?

2003-12-02 18:32:24    葛剑雄

编者按: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是否对我们“有利”来衡量一条消息或一种说法的价值,而不是将事实的真伪和可靠性放在首位。而评价是否“有利”的标准却既不科学,也不讲究实效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是否对我们“有利”来衡量一条消息或一种说法的价值,而不是将事实的真伪和可靠性放在首位。而评价是否“有利”的标准却既不科学,也不讲究实效。 <br><br>●有些人最喜欢用外国人的话来证明中国的伟大。在他们看来,连外国人都说中国或中国人好了,那就证明已经好得不得了。如果连美国人都说好,那就毫无疑义。<br><br>●“太空能见到长城”的谬说长期重复的现象暴露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对我们钟爱的传统文化和国宝其实缺乏应有的了解。<br><br>据新华社报道,记者无意中发现,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课本中收有散文《长城砖》,称宇航员能在宇宙飞船上看到长城。这种说法已被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明确否定。而这套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br><br>其实,自从十多年前媒体上传出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见到中国的长城后,质疑和否定这种说法的文章和报道已经发表过很多次了,记得那位被提到的美国宇航员也否认他说过这样的话。1989年我在《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一书中也提出过疑问,事后接到多封读者和专家来信,指出经过精确计算,在太空中绝不可能用肉眼看到长城。我在报上也看到过类似的计算结果。<br><br>但为什么这样的谬说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长期重复,并且被编进了小学课本?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br><br>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是否对我们“有利”来衡量一条消息或一种说法的价值,而不是将事实的真伪和可靠性放在首位。于是,表面上对我们有利的消息会不胫而走,足以显示中国历史辉煌或中国文化伟大的说法就会被大量传播,甚至一再夸大。反之则讳莫如深,不闻不问。而评价是否“有利”的标准却既不科学,也不讲究实效,以致常常适得其反。例如,对一些还没有完全证实的考古发现和猜测,报纸上常常抢先发表,声称可以将中国的某某史提前多少年。但当结果被证明并非如此时,却不予纠正,以致长期误导公众。<br><br>有些人最喜欢用外国人的话来证明中国的伟大。在他们看来,外国人一般只说外国的好话,连他们都说中国或中国人好了,那就证明已经好得不得了。如果连美国人都说好,那就毫无疑义。长城的事如此,其他事也是如此。例如,前几年纷纷报道,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声明,21世纪只能依靠孔子思想;又说美国的西点军校将雷锋树为学习榜样。似乎这样一来,孔子就成了世界唯一救星,雷锋也已经在外国人眼里彻底变为人类共同楷模。但有心人作了调查,前者根本不符合声明原意,是一家华文报纸的误传;后者也不符合事实。但不久前还看到有人在重复所谓“诺贝尔奖得主的声明”。又如,不久前一位英国业余作者出了一本书,称郑和不仅发现了美洲,还到过南极和世界各地。英国和世界上严肃的学者都指出他毫无依据,纯属胡说,国内有些人却如获至宝。<br><br>这一现象暴露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对我们钟爱的传统文化和国宝其实缺乏应有的了解。以长城为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很多人以为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就是秦始皇当年所建,却不知道这只是明朝的“边墙”,离秦长城的位置很远哩。他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万里长城”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的长城早已不是贯通万里的建筑物,很多地方已成断垣残壁,甚至已经杳无踪影。残留的长城中相当一部分只剩下黄土堆积,与周围的戈壁荒原没有什么区别。知道了这些,他们或许不会轻信用肉眼在太空能看到长城了。<br><br>这一现象说明,有些记者和编辑既不具备必要的常识,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倍增的时代,我们自然不能指望记者和编辑成为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但可以要求他们采取严肃的态度,对没有把握的信息,除了应该认真核对外,还要请教有关专家。像太空能否用肉眼看到长城一事,只要稍加计算就可以加以否认。如果专家一时无法判断,就应在报道中留有余地。事后发现错误,更应该及时纠正。<br><br>这种谬说会进入小学课本,说明现行的审查制度存在漏洞。现在一个学科只有本学科的专家当审定委员,专家们一般只考虑本学科的问题。我忝为历史学科中学教材的审定委员,同组的其他委员也都是历史学界的同人或中学历史教师。如果历史课本中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错误,我们未必能发现。语文学科的委员选中这篇散文,显然也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如果能够组织专家作跨学科的审查,这类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br><br>这篇课文在全国小学使用两年,为什么没有一位教师提出疑问呢?教师对课文中这种说法是如何教学生理解的呢?小学生看了后没有任何好奇吗?当然我们不应该苛求,但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小学语文课在教学生识字造句的同时,还应该教什么,不也值得我们深思吗?<br><br>应当感谢杨利伟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是他含糊其词的话,谬误必定会继续流传,甚至会得到强化。但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不举一反三,即使今天纠正了“太空能见到长城”的谬说,类似的谬说也依然会存在,甚至还会有新的谬说产生。<br><br>(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