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丁玲,或许很多人认为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中国的那一代作家经历了太多,于是她具体、深邃、甚至有时不可理解。 |
|
1927年,北京沙滩汉花园的一幢学生公寓里,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之“无须社”,以示其年轻。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发一通怀才不遇的感慨。常有一个梳短发的年轻女子,怀着仰慕之心,默默地在一旁谛听。到了秋天,这个女子悄悄写出第一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登载出来,令“无须社”的须眉们惊叹;第二年早春,她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轰动了整个文坛。
丁玲就这样走上了文学舞台,甫一登场就博得满堂彩。从那时起,她在中国文坛上活跃了60年。异于常人的天分、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坎坷的经历,特别是“飞蛾扑火”般的战士性格,使她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享誉海内外的革命女作家。
她最初的作品中,是一批以莎菲为代表的不满与不幸的年轻女子。这些作品诉说着莎菲们的苦闷、彷徨与追求,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1930年经潘汉年介绍加入左联以后,她的笔下开始出现了革命者,如以瞿(秋白)王(剑虹)爱情为模特的《韦护》,社会背景更开阔些的《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爱人胡也频惨遭国民党杀害,强烈激发了丁玲的反抗性格,瞿秋白预言的这一只“飞蛾”,要更坚定地投身烈火,飞向革命了!那一支写惯了知识女性的笔,写完悼念死者的《从夜晚到天亮》和《某夜》,便笔锋一转,写出了农民革命题材的《田家冲》和被冯雪峰称为“新小说的诞生”,被茅盾称为“表示了过去的‘革命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了”的《水》。接着是主编《北斗》,入党,担任左联党团书记,丁玲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最著名、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真正使她完成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转变的,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那之后,她的创作题材、风格,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坚定地深入工农兵,写好工农兵。正是遵循着《讲话》的道路,她写出了带来巨大国际国内声誉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70年代末,丁玲重新获得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晚年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两部长篇回忆录《风雪人间》、《魍魉世界》,未竟的长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和一大批回忆性散文。从《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等篇章中,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对于几十年前的往事,依然保持着那样清晰、敏感、细腻的感受和记忆,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波折,她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
÷丁玲是一个30年代在上海领导过左翼文化运动,40年代在延安领导过解放区文学运动,50年代初又领导过新中国文学的作家,在这几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她活跃的身影,都留下她代表性的作品。从1983年8月到1984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丁玲文集》一至六卷,1991年2月到1995年2月,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丁玲文集》七至十卷。这是一项开拓性工作,编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从搜寻、抄写旧作开始,丁玲、陈明对全部稿件逐字逐句“作了仔细的校勘”,并添加了一些重要的注释,因此这套《文集》是一个权威版本。但由于前六卷出版于丁玲生前,后四卷出版于丁玲逝后,所以整套书在编排体例上不够统一,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最近,河北人民出版社在湖南《文集》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包括《忆弼时同志》、丁玲日记等在内的一批新的重要作品,出版了十二卷本的《丁玲全集》,尤其珍贵的是,其中收入了大量首次公开发表的书信,并增加了一批很好的注释。这不仅为了解丁玲、研究丁玲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资料,同时,对于在新时期弘扬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也具有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整个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情。《全集》的《出版说明》中说,“与80年代出版的《丁玲文集》相比,全集在作品的辑录上更加完善,对作品的注释更加详尽”,在编排上,全集遵循体裁和编年相结合的原则,先按体裁分卷,再依编年排序,两者兼顾”。这与该书正副主编的努力和丁玲亲属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