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由中国“科幻之父”之死说科普

2003-07-04 01:38:39    南方都市报

这其实应当算是一个旧闻吧。

  2003年6月17日的早上,被称作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老师逝世了。郑文光去世后,媒体几乎鲜有报道。大部分人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的消息。

  郑文光的一生,一直与科幻这一科普的重要分支息息相关。科幻是中国的文学旗手鲁迅在上个世纪初通过翻译引进中国的,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剂良药。尽管郑文光等老一辈科幻作家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的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郑文光因此患上中风,停止创作直至去世。

  现在,如果在网络上检索“科幻”二字,相关条目达到26万条,但其中基本上都是高校和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种科幻爱好者协会,而来自官方、科研机构和媒体的相关信息确实屈指可数。一位科幻迷说,在国外,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包括我国台湾省在内的诸多大学,均开设了针对学子的科幻研究专项课,成立了科幻研究中心。

  科幻兼有科学和文学二者之长,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勾勒未来世界、宣扬科学精神,同时又富有浓厚的人文情结。之所以在国内外有如此之多不分年龄层的读者热爱科幻,皆因科幻的前瞻性、探索性和人文性带给人类预言和启迪,指引人们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文明与进步。可以说,科幻对于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科普教育”功不可没。

  昨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一周年纪念日。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论科普的话题,对纪念郑文光先生别有一番意义。 

  近年来,我们正日益感受到来自西方的第一推动力————科学新思潮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轨道并驾齐驱,迎面而来。我们也看到:传统中国文化中缺少像西方那样以自然科学进步的知识积累为特征的文化母体,因此,这些年来中国出现的一些陈风陋习、封建迷信、伪科学、神秘学术误导等怪现象,恐怕相当成分还是源于中国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缺陷。

  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进步除了需要让人们受更好的基础科学教育外,还需要让人们从了解和关心科学发展本身来懂得什么是科学,从尽可能丰富的可学习空间懂得什么是学习。

  哲人曾说:一个缺乏科学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科幻在“正规场合”遭遇的“冷”和民间中的“热”正说明了社会对于科幻这一重要科普载体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当然,不仅仅是科幻,对于一切有益于民族文化精神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仅仅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地普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尚需要反思: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应当为此做些什么?作为以传播文明为己任的学校又应当做些什么?我们的文化出版呢?科技场馆呢?

  在所有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只有当我们民族的科普精神深入人心时,我们才能真正告慰离我们而去的郑文光先生以及其他平凡而伟大的科普工作者。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