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也就是说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人才逐渐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华中理工大学97年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的达到及格线测试。在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达标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才有30%的人过了及格线。然而更让人感到失望的可与外语备受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学里,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同学,中文受到从来没有过的轻视和冷遇,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很多大学没有明确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生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除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学生大学语文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一些理工科院校甚至连相关的选修课也不开设。根据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分析显示,在文化知识方面,不少学生已经涉猎到中外文学名著,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阅读或根本没有接触到中外名著,在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相当匮乏。这足以说明,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弱化并非危言耸听,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理工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连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在职业生涯中一点人格、国格、民族感情都没有,那么就很难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于目前这种状态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倍受忧虑,他介绍说在美国一些华人教授关切地向他谈起了我国大陆教育的缺陷,留学生ABC(外语)很好,就是不知道长江、黄河,XYZ(数理化)很好,就是不了解《史记》、《左传》。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仅是一门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 ,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10年前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的指出:“我们的最大失误即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对于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在学校中对数学、物理、化学和军事知识的教育要重视。对上面讲的这些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的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
中国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改革也随着社会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着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呢! 中国的传统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生活在“三点一线中”,多数的时间都被作业、试题、考卷忙得昏头转向。这种模式培育出来的人才思想呆滞,缺少主观能动性,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薄弱的基础教育之中,缺少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学校没有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于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虽然在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单纯地接受专业知识和理论地情况下,没有重视到人的精神的需求和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格方面的培养。当前,高校进行扩招,但仍然只有部分的高中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众多的学子都为了考大学而拼命学习书本,忽视了其他知识的学习,更何况有多少学生愿意将时间花在对高考没有任何作用的人文知识的学习。
高校体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科间的孤立和某些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轻视。在高中阶段就将文理分开,在新时代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严重地制约着人才质量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就应当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文科专业的同学,不仅有人文素质修养,还要了解其它自然学科的基本知识。学自然学科的同学,更要注意人文学科的学习,全面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呆板,内容陈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有很多是没有价值或者陈旧的;教学的内容广度不够,知识面窄;某些很有价值的知识领域,某些大学的教学内容中被忽视。另外,某些高校对选修课不够重视,内容单调、枯操,校园文化没有活力,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中,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其它国家的文化的交流频繁,“金钱论”、“享乐主义”在一部分高校学生中蔓延。“贸易”、“金钱”倍受人们观注。对物质、金钱、名誉地追求,逐渐扭曲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对文化知识、道德思想被忽视,精神堕落,学习变成了以后能够找钱的一种手段。
针对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结合各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经验,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丰富学生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积极性高,开展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可以创造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氛围。举行讲座是高校最普遍的形式,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教授,企业成功人士为在校学子们引进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北京大学现任校长许智宏院士称讲座为“知识的快餐”,讲座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最为基本的知识,也可深入到研究与探索某一方面的学术前沿。在听讲座的同时接受新观点,新理论,并且主讲者幽默睿智的语言和为师者的魅力能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素质。
社团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社团活动涉及到政治、文学、书画、体育、影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管理组织中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办大型活动也是大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应拿出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多开展活动,实行以学校老师为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策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比如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五四”纪念活动,纪念建党建团大型活动,开展校运动会等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二·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互渗透、融合
文化素质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人文学科包括有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内容,人文学科知识主要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完善化,起到一种“教化”的作用。在无形之中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并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学习人文,可以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宣泄感情的渠道,学习理工,面对冰冷的世界,如果冷漠人类,会为魔鬼铸剑。高等教育关系着国家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就要求高校优化配置课程体系,实行学科交叉,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实现科技向人文的渗透,用大量的科技方法研究人文现象。同时,人文也向科技渗透,经科学家发现,纯自然现象并不能用纯科学方法研究透彻,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有说服力的解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在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
高校在重视学科调整,优化配置的同时,可采取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让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加强同学生的沟通,彼此的交流。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智慧共享、真情互动”的双边教与学的关系。
三·重视“两课”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作为时代主力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重视“两课”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新一代青年,培养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具有强烈责任感,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风貌和文明行为举止的跨世纪人才。作为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施,采取灵活的形式,多多举行讨论会、交流会,发表学生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同时对于“两课”教育可采用影视、图片等现代教学工具,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代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国内形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是当前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各高校应利用高校改革的有利时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化,重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为新世纪,新时代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