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赏析 > 杂文 > 正文

时代答卷——走近非典考验下的大学生群体

2003-05-19 17:39:35    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这是一群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一种叫做SARS的病毒把魔手伸向了人类。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在最初的些许惶恐、几多无措之后,这群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开始反思、开始行动,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他们用青春的誓言和热血,在这个每天充斥着疾病和死亡,更充满了奉献、舍身和感动的春天,向祖国和人民交付了一张值得大写的——时代答卷。

青春誓言

非典是人类的一场灾难,也是磨砺人生的一块试金石。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首都高校的学生党团组织用誓言和行动捍卫了党旗和团旗的光荣,也张扬出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在危难时刻完成了一种挺立,他们将榜样的力量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北航,五系十八系2000级学生党支部。一个特别的露天会议揭开了他们抗击非典的序幕。

党支部每一名成员在绿园的夜色中严肃地思考:在无法预测非典准确趋势的时候,恐慌是最危险的情绪。一旦恐慌的蔓延造成校园的无序,学校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将遭受最严重的打击。因为就在这时候,谣言与焦虑已经悄然在学生中流传,几乎在一天之内,相当数量的同学买好了返家的机票,准备离校。

党支部的每一个成员此时都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北航的学生,作为众人瞩目的天之骄子、国防事业的承继者,在面对危难时,他们的勇气与智慧,行动与姿态,都将是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必须好好审视并交付的人生答卷。

“我们以党员的名义宣誓:在任何时候,不背弃我们的信仰。在任何关头,不崩溃我们的意志。在非典的季节里,我们守望相助,我们不离不弃,我们砥砺扶持,我们同舟共济,我们将学会关怀和宽容,卸除猜忌和恐惧;我们将理解牺牲和奉献,涤洗怯弱和私欲。我们相约起誓:用自己的行动,辉耀党旗的光荣。”

在统一布置和集体决议下,学生党支部成为信息的跟踪和集散中心,身边同学的健康状况、思想状况、趋势动态都在所有党员的观察和记录中。他们积极诚恳地去说服准备回家的同学,鼓励大家在危急关头冷静理智地思考,以成熟的心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位同学发烧了,要进入校医院进行医学留置观察,党支部副书记凌越在危险面前首先考虑的是同学的需要,主动承担了送水打饭的任务,每天戴着口罩进出病房;这位同学的室友及隔壁寝室的同学自行于寝室封闭隔离,又是身边的这些党员每天打饭送菜。

党员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宣誓,在非典肆虐的暮春向恐慌与动荡掷出了他们义无返顾的战书。

青春较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面对大灾大难的挑战与砥砺中得以不断振奋和发扬的。面对SARS的挑战,大学生们经历的是一场逃避与责任、怯懦与坚强的青春较量。

4月20日,对于北师大化学系99级(1)班的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一次与自身恐慌、与病毒威胁搏斗的开始。这天,班上原本被医院排除了非典疑似的一名女生的发烧病情出现了反复,高烧达40度,与她同宿舍的一位同学也出现了程度稍轻的发烧症状。非典的威胁真的来了!

此时的北京,已是谈非典色变,大家对有发烧、咳嗽等症状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尽管99(1)班的女生都很清楚这个时候与她俩接触很危险,极有被传染的可能,但仍有七八名学生主动护送她们到医院就诊。不久,这两位同学都被确诊为非典患者。

一个班就有两名非典患者!对于99(1)班的每一个同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晴天霹雳。

面对可怕的疾病,面对无法得到亲人、朋友探视的孤独处境,刚刚进入医院接受治疗的这两位同学也曾恐惧、害怕过。但她们最终选择了勇敢、乐观和豁达。每当系领导、老师和同学与她们通话时,总能听到她们的笑声,听到她们对大家由衷的感谢。在她们这种良好心态的影响下,班里同学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因为和这两位同学有密切接触,那些护送她俩到医院看病的同学以及与她俩同一实验室做过实验的同学都被隔离观察,但她们并没有因此而丝毫责怪的意思,也没有后悔自己的护送行为。刘亚俊同学对记者说:“这是她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应该去。”她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心声。

由于当时北京的疫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在校的大学生们普遍怀有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一些同学选择了离校躲避,但99(1)班的班干部、党员们都没有走。李加冕是一名学生党员,在家人劝他离校回家时,他婉拒了父母的关心:“我不能走。我担心把病毒传染给家人,更重要的是,那些患病和被隔离的同学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她们。”

在这段非常时期,99(1)班的同学们表现出这个班集体长期以来的班级作风——团结、友爱、勇敢、向上。就在班上有同学被作为疑似病人收治的当天,99(1)班的校友录上骤然间充满了同学们的问候和祝福:“祝你们早日康复!99(1)与你们同在!44颗心永远在一起,44颗星永远会闪耀在99(1)的星空,你们一定能平安回到我们中间。”目前,该班被隔离观察的同学都已平安回到学校,两位得了非典同学的病情也已得到控制,身体基本康复,不久也将会回到学校。

回顾刚刚发生的一切,班长黄韶鹏深有感触:“在大四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谁都不愿遇到这样的危难,谁都愿意度过一段祥和、平安的毕业班生活。但既然危难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在我们终于以团结和勇气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相信这次事件会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上难以忘怀的记忆,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个闪光的足迹。”

青春旗帜

非典仍在无情地肆虐,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飘扬着大学生志愿者的旗帜。SARS挡不住青春的热情和活力,首都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学府网告急,希望大学生给予帮助!”5月5日,一个求助电话打到北京理工大学团委,希望得到帮助的是北京西城区教委。

学府网是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办的远程教育网站。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五一后,北京市教委发布了继续停课两周的消息。停课不停学,尤其是在中考、高考临近的节骨眼,西城区教委决定通过“学府网”对全区中小学生进行网上教学和实时在线辅导。但由于网上答疑师资力量有限,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答,无奈中教委只好发出求助信息。

得知消息的北京理工大学共产主义学习实践总会的成员们立即行动,在校园网上发出了招募支教志愿者的帖子,仅半天时间,就有60多名同学响应。为了能够详尽、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晚,首批志愿者买来了初、高中教材和参考资料,集中复习初高中知识,精确掌握每一个公式、每一处概念。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总会的干部们连夜制定出工作计划,将志愿者们分成了四组,承担起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的课程辅导任务。

5月7日是首批志愿者们正式上岗的日子。在学府网站上,一张张充满信任与感激的提问帖发过来了!一张张承载爱心的答题帖发出去了!短短6天时间里,他们发帖896篇,没有一篇出现错误,并且保证当天提问当天回答。辛勤的耕耘赢得了丰硕的果实,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认真态度得到西城区教委的赞许。教工委副书记李红兵在给校团委打来的电话中说:“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的教学进度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我代表西城区所有老师、家长、学生,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

最让志愿者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赢得了学生们的充分信任。在化学组高二论坛上,有这样一篇投票帖,主题为“我们是否应该给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长学姐们一些掌声”。所有的学生都投了赞成票。

第一批志愿者的行动感染了全校师生。对于“网上支教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同学们一呼百应,纷纷打来电话或致电子邮件表示自己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动中来,为北京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为北京战胜非典疫情,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截至5月12日,他们的志愿者人数已经增加到了162人。

打赢非典战争,靠的是科学知识,清华大学的志愿者们用他们的另一种实际行动支持科学防治非典。5月11日一大早,天气还略带寒意,清华校团委门前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学生们领表、填表、验痰、采血、胸透……这是清华大学青年志愿者在参与SARS病毒生物芯片检测临床试验活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非典病毒,是清华广大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使这项技术能尽快开发完成,需紧急征集150名健康大学生参加相应测试工作。这一消息在清华网登出后,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关注和热烈响应,本来计划4个单元的报名时间,一个单元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校医褚大夫激动地说:“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连门都不敢出,举办活动之前,我们还担心,会不会没有足够的大学生来参加采血?没想到同学们如此积极踊跃。”

青春行动

SARS来了,校园这个小家是否安全?室友被隔离了,他们生活得怎样?校园封闭了,返家的同学何时归来?……对于因非典而被封闭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信息的获取变得格外重要。就在非典最肆虐的日子里,首都许多高校的校园里活跃着一支学生采编队伍,他们用并不专业的采编设备和专业的精神,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校园生活,为同学们带来最亲切的新闻大餐。

“我们要‘感谢’非典,是非典给我们这个刚刚诞生的电视台带来了机遇。”北京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党会建没有想到,由他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学生电视台还没“满月”就碰到了非典。没想到的还有,电视台围绕非典制作的节目,能够在同学们中间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受到如此的欢迎。

“关注学生自己的故事”是学生电视台创办的理念,将电视台办成一个关注学校新闻和反映同学心声的传播媒体是他们的一致目标。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们仅靠一部不足5000元的低档数码摄像机,完成了4部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让非典走开》MTV,雄壮的乐曲配上感人的画面,每天亮相在操场边的大屏幕上;《校园聚焦——抗击非典》,校长、书记出现在镜头前,第一时间向全校学生宣传防治非典措施;《非常假日》特辑,将五月一日这天百项学生活动尽收其中;《聚焦三斋》特别节目,将正在三斋宿舍楼隔离的学生生活真实地呈现到全校师生面前。

采访中,党会建一直在夸赞台里的技术人员:为了同学们能及时看到这些信息,他们经常几晚不休息,废寝忘食地工作。辛苦的还不只是技术人员,从采访记者到导演、摄像,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他们常常是没吃早饭就出发,一天奔波于几个拍摄地点,还要应付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

“社会上最恐慌的那几天里,你们在校园各处采访,不怕吗?”“要是害怕,还做什么记者啊。看看人家凤凰台和中央台的记者……”在与学生们的一问一答间,记者感到学生们的可爱和可敬。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有一个诞生不久的媒体——《每日新闻》,这张A4纸双面印刷的小报是校团委机关报《青年人大》为隔离区同学专门制作的。

4月21日、22日人大校园内发生了两例非典疑似病例,恐慌气氛开始蔓延。59位同学因为与疑似病人接触而被集体隔离在校园西北角一栋孤零零的小楼上,那里没有电视、网络,很难获知外界的情况。为了抚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和社会防疫工作,《青年人大》向上级请缨,为他们做专门的日报!就这样,《每日新闻》应运而生了。采访中,记者拿到了一张《每日新闻》,报纸的醒目位置是当天的疫情公告,下面是学校和社会防治非典的信息,背面是学校的娱乐、体育新闻。

虽说是小报,而且印量有限,但《青年人大》的工作人员们知道“小报不小”。对隔离同学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报纸,还是心灵的一副安慰剂。“我们是受着全校同学的嘱托在办这份报!”同学们相互告诫鼓励道。

特殊时期的宣传任务紧张且不可预期,加夜班也变成了常事。一段时间里,《青年人大》的骨干几乎每晚都在宿舍楼关门后好久才回去,每一次都满怀歉意地叫醒看门的师傅,逐渐地,看门师傅也认识了这几个人。一天晚上,他们在报社忙完新出的报纸后又是午夜,当他们回宿舍要上楼时,身后的师傅说了一声:“你们是《青年人大》的吧,报纸办得可真不错!”回过头去看师傅眼中似乎也含着嘉奖的笑意。社长芦鑫回忆当时的心情说:“那真是太诧异了……我们当时相对笑笑,心里面别说还真透出一股子得意劲!”

青春感悟

青春需要磨砺,成长中的思想和心灵同样需要在经历中感悟和升华。面对SARS,大学生们开始成长和成熟。

走还是留,这是大学生们在网上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在社会上的指责声中,离校学生开始思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1级研究生钱江在给记者的信中写道:“我被严格规定不准返校,我理解,我遵守,但我也无语……我必须承认离京时的窃喜,但当‘五四’校庆来临时,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成为主题时,我再也掩饰不住心中的遗憾……我的心情无法像家乡这样平静而秩序井然,但也许就像我的导师所说,安心在家就是最好的支持方式。”

走的不一定是逃兵,留的也不一定就是英雄,在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1级学生顾林写下了这样的感悟。他说:“学着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与沟通,就会发现在学校的关怀下,我们不是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宽容些,才能让我们站得更近,团结而坚强地走过这段日子。”

冷静才会有所领悟。在北方交通大学校园隔离区里,这些与SARS擦身而过的学生在隔离中冷静思索,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风貌。北方交通大学电气0101班学生张钢在隔离日记中这样写道:“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为了医治病人,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而我们作为被隔离者,为了阻止SARS病毒的进一步蔓延,我们牺牲一点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敢于为他人做出牺牲的人,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恰恰相反,他们比一般人更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懂得人生真正价值之所在,他们理解人生的真谛。”

身教胜言教。高校中,教师们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品质为学生们撑开了一把安全伞,带给学生以震撼。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学院学生秦虹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对你们的感激之情,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只能以实际行动向你们表示感谢。我会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从我做起,做好每一项预防非典工作;同时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非典,相信学校,相信组织,珍惜学校给大家创造的良好环境,忘掉恐惧,认真学习。”

透过这些朴实感人的话语,我们看到,雏燕正在暴风雨中学会飞翔。

奉献必须激励,成长需要砥砺。在这个与SARS抗争并充满了真诚、奉献和感动的春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时代答卷。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