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里理工科的学生要不要点人文素质?文科的同学学自然科学有没有必要?这都是我们平时经常考虑的问题。说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我们也会自然而然把他们同大学的文理分科联系起来。事实上他们之间是有着本质的联系。本文的作者就对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作了科学的阐述。 |
|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的文化难题。有两个基本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一是人们是从一定的科学观或者人文观出发来认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因而是受其局限的;二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本身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结果是争论愈多距离愈远。
笔者以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西尔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二者的分化和嬗变,但同时却导致了人的文化世界的丰富性,因为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作为人的文化的基本样式,反过来又成为了人把握世界、塑造自己本性的基本方式。
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如,科技工作者以“功利性”、“有用”的价值标准衡量人文科学,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方法和知识看作是唯一深刻的能使人获得真理的东西,而人文学者反以自然科学对世界把握的“抽象性”、“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远离”来反诘科学。这种情况在某些社会科学学科,如数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的关系上表现得分外鲜明。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学科“职业化”导致了人们理解视域的狭隘,而当这种对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评价成为日常生活中个人理论评价和生活选择的尺度,因而成为我们的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时,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就异常明显了。
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突到交融的新趋势。交融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对话,沟通,借鉴,以达到新的哲学形态。一般地说,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目前的这种异质状态仍然存在,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范式转换的情况下,完全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不现实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丰富。
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默顿最初的“四规范说”是从现实的科学活动中提炼不出的,而只能通过科学规范来理解。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厘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本身的现实对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自然科学与常识、非科学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自然科学,揭示隐藏在人类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成为可能的思想的原则、根据,评价的尺度、标准。这些被恩格斯称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表征和反映的是自然科学的人性基础,这样的哲学反思就是对自然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另一方面要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加强社会科学“科学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倡导在对社会现象的人文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其次,与第一个层次不同,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对立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制约了文化交流,而且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手段宣传世界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素养,力争通过学习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工作者自觉地超越各自的社会角色而相互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理想人才的培养道路。
第三,我们不能把科学主义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相提并论。科学主义与片面的人文主义不仅要批判,而且要超越。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种超越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然、人、社会深层次地隐藏着由人的实践相联系的本体论关系:自然科学的“自然”不是自在的自然,而是社会化了的“历史的”自然,“社会”是自然的社会,人的“现实世界”就是由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人就是以实践的方式生存并生成着的以改变实现世界为使命的存在者。马克思正是从这种本体论的高度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最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终极的意义上是一致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到真正属于人的、符合人的历史发展逻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把握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既是属于具体时代的时代精神,也是超越于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历时性地就是人在人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在它们的引导下发展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