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包朴平为某大学历史系明史专业教授,本文来自网友转发的人民网 2002年11月20日报道。 |
|
我是个长期从事历史教研工作的“教书匠”,有好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近日为了查一个资料,突然发现了人民网上有关“历史系人才辈出”的讨论,打开一看,觉得很有意思,忍不住放下手头的文稿,加入进来说几句。
从事法律工作的盛先生是个有心人。他从福布斯中国大陆首富排行榜上发现浙江籍13位富豪中竟有两位是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联想到他所认识的王旭烽、汪宛夫等著名作家以及其他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从而得出了“历史系人才辈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不对?是不是下得唐突了些?
许多网友显然不满了,认为盛先生太可笑。某君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质疑,其他多人亦在网上进行批评,更有甚者还在南方日报上配上漫画作了讥讽。总的认为盛先生过于狭隘,似有看到一颗小星星就以为是发现了新宇宙的盲目。
可能是我搞历史的缘故,好不容易看到有篇文章捧我们历史系的却突然遭到了围攻,就把大家的观点都细细琢磨了。我发现,并不是盛先生的文章写得不对,倒好像是其他几位没有完全读懂盛先生的文章。
盛先生首先阐述了历史系在青年学生中遭受冷遇的现状,在这种基础上才得出了历史系也出人的结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对当今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来说,有较大的震动和启发。本人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教过的学生已不太数得清了。记得每年高考时,总有些学生家长来问我,说要不要填报历史系。遗憾的是,不管我如何劝说,考生和家长们对历史系大多没有好感。有的学生竟然宁可再复习一年,也不读历史系。有的即便进了历史系,也千方百计地托人转系换专业。每次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尴尬,觉得历史系似乎被改革开放的今天渐渐抛弃了。
但高兴的时候也是有的。特别是当我的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成绩的时候,在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界成为姣姣者时,我为他们骄傲,也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自豪。特别是今天,当我看到盛先生撰文在中国青年报和人民网上发表了表扬历史系出人的文章后,我就更自豪了。我在网上点击了周庆治和宋卫平两位大富豪,也点击了有关王旭烽和汪宛夫两位作家的有关材料,我为他们在商界和文坛的巨大成功而高兴。有网友批评说发了财并不能说明历史系出人才。这话太偏颇了。难道说历史系学生一定要成为历史学家才算是人才么?有人一见别人发财就眼红,都把发财者当作赖昌星看,这是很不正常的。我以为,历史系的学生应该成为历史学家,但也可以成为大商人,也可以成为大作家、大记者,也可以成为政治家。在各个领域出人头地者,都是人才,都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和鼓励。
当然,话也说回来了。杭州大学历史系出了周庆治、宋卫平两位巨商,出了王旭烽、汪宛夫等作家,并不是说明除了历史系外就不出人才,并不说明“人才辈出”成历史系的“专利”了。盛先生似乎也并没有这个意思。他的观点只不过基于一个冷僻系科有些“热”的事实,也就是说,在常人看来很不起眼的历史系竟然出了这么多的人才,显然有些出乎意外了。这就好比说美国、日本、韩国出了许多体育名将并不稀奇,而古巴、朝鲜或非洲某些小国成为体育强国却令人震惊一样。爆出这样的冷门,写篇文章分析一下,确实有必要呀。你想,清华、北大出了那么多顶尖人才,许多大学的理科、工科、医科、农科也是人才辈出,稀奇吗?并不稀奇。但杭州大学这座普通大学(不是重点院校),历史系这么个极为冷僻的系,竟然出了这么多人才。不稀奇吗?我看就很稀奇!就很值得好好讨论一下!
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别的专业,打击别的学校,事实上也做不到。重要的是要通过讨论,改革我们目前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观念。盛先生提出大学生们要“多吃杂粮”、“少吃精粮”的观点非常精僻、非常深刻。特别是他提到的文科学生,如中文、哲学等系科,太应该多吃些“杂粮”了。而对于理工农医科学生来说,学得专自然是有必要的,但除了专业知识外,多涉及其他门类的学科,多吃“杂粮”也绝无坏处。
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由盛先生“历史系人才辈出”一文而引发的观点碰撞,很有意义。人民网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为此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事实上是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