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文素质的缺乏不仅仅存在于象牙塔里,整个社会都在呼吁人文教育。在校大学生是社会明天的生力军,我们的今天就是民族的未来。 |
|
由于最近发生在高校的一连串众所周知的事件,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呼声再次高涨。
人文教育是阶梯。通过这个阶梯,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但现在,阶梯上出现了一道门槛,令很多学生无法跨越———听一场人文讲座,光门票就要300元,这相当于很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就算你是个白领,一月收入几千元,买这样的一张门票,你会毫不犹豫吗?
据3月26日《京华时报》,3月中旬,北大人文教室正式开张,加入这个“特殊教室”需要人民币1.8万元。虽然入场价格不菲,据说仍然吸引了不少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老总。
这不禁让人怀疑开办人文教室的动机和思路。
据人文教室的主持人介绍:“开办这个教室是为人文智慧和社会脉搏提供一个桥梁。学者研究设计人类发展的问题,是为民族和社会服务,但现在做得还不够,通过讲座讨论的形式,使双方得到交流。”听起来不错,但收费的高门槛却把大部分甚至所有在校大学生拒之门外,这样又有多少意义呢?
人文教育事关每个人的发展,它是大众化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享有的特权,更不是富翁们给自己装点门面的奢侈品和点缀物。我这样说,绝非意味着要把这些老总和大款排斥在人文教育的门外。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好有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有觉悟在高校设个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什么的。我的意思只是:人文教育应该向每一个人敞开大门。高校更应该在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上下功夫。
高收费人文教室到底是面向谁而开办?如果面向在校学生,那就不该收取如此昂贵的费用。照现在的做法,很难说开办人文教室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即使小学生也不难算出,两年内假如有100人加入,那么该教室就能收到180万元。请知名学者讲课当然要付相应的报酬,但讲课支出毕竟有限。说靠收费来调节听课人数,以免教室太挤,恐怕也用不着收那么多钱。现在每场300元的昂贵门票,几乎和听一场流行音乐会差不多。大学校园内的人文讲座价格居然也提到这么高的水平,不知是喜是忧。
由此联想起新落成没几年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那里也开设了定期的免费文学讲座,但由于经费紧张,后来改收10元门票,却使听众减少大半,最终又不得不恢复为免费。这是人文学科在市场经济时代面临的窘境。那么,北大的人文教室由于收费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至今仍然很怀念在大学里听讲座的经历,那是一种愉快、美好的记忆。能容纳两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里,常会挤得满满腾腾,过道上坐了人,窗外甚至也静静地站了一些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冬天不感觉冷,因为人多心热;夏天不感觉热,因为知识像凉风般吹过心田。“听君一席话,顿觉山河变色”,是听好讲座的深切感受。对于办讲座的人来说,听众多总是好事,就像作家愿意读者多,影星歌星愿意观众多一样。开办人文讲座,学者借讲座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的人因此接受知识和教育,岂不是两全其美。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失,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现今大学校园里的人文教育已经够薄弱了,因此我希望人文教室能对每一个学生敞开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