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历史中国 > 正文

清朝贪腐来自何方

2015-01-29 14:36:00    共识网

 

乌纱

 

 

 

   康熙皇帝一生干过很多大事,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名单念下去太长,搞得他老人家还想再活五百年,怕影响今天社会的安定团结,只好提件小事应应景:


  康熙元年,全国各级衙门里书吏的工资被取消了。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各级领导干部之外,非领导职务序列的所有公务员,自即日起义务劳动。


  这一“义务”,就坚持了250年。


  更诡异的是,清朝初建,大思想家顾炎武就说过“百官者虚名,而秉国者吏胥”,200年后,打垮了太平天国的湘军名宿郭嵩焘又说“本朝则与吏胥共天下”,感情拿工资的不管事,管事的偏偏没工资?


  我们知道,佛门道家辟谷可不是人人能学的,就算吏胥自己不吃饭,老婆孩子总还要生活,可没有工资怎么办?


  清朝政府很讲究,允许书吏通过收取“陋规费”生活,基本工资和乞丐差不多的衙役们也靠这个分食,地方上招数不少:


  收税的时候超额自留叫“浮收”;在银子和铜钱兑换时做手脚叫“勒折”,雍正年间浙江乌程收人头税,市面上1两白银兑1200文,地方征税却要求每1两银子的税交2400文,直接翻番。


  运粮食进北京要走漕运,老百姓还要管运费,这个叫“漕规”,定额1石的漕粮,实际要交2石以上。食进北京要走漕运,老百姓还要管运费,这个叫“漕规”,定额1石的漕粮,实际要交2石以上。


  更损的是老百姓向官府伸冤,不给钱连呈文都不收,雍正朝安徽阜阳县衙的门房,每收一份呈文要钱4500文,叫“签子钱”,心情不好了还敢要双份。


  不过论起实惠来,地方上这些花招和中央六部书吏比起来差远了,因为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建小金库,美其名曰“部费”。


  咸丰三年,恭亲王奕 曾说,各省解送北京的税款,进户部的账目、库房,每1000两都要交100多两的部费;军需报销更狠,直接比其他项目多加两成,乾隆朝西藏平叛,报销数千万两军费,光给这些书吏的部费就达到200万两白银。


  这是户部,工部管营造,虽然当时不兴“造城运动”,却架不住黄河、运河隔三差五就得修一修,这河工一年600、700万两银子,自然要揩揩油。


  兵部、吏部、刑部手里没项目,吃的则是“卡脖子”钱,给钱的事情好办,不给钱的,吏部可以扣你的任命,兵部可以卡你的军需,刑部干脆能搅和你的案子。


  就连礼部这种清冷衙门,由于掌握着各府道州县铸造大印的活,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印,几十两不嫌少,一百两银子不嫌多。


  这种腐败是不是触目惊心?难道就没人管吗?


  有,确实有人管。


  康熙皇帝为了这“部费”几乎把六部都骂遍了,偏偏没动手给它废了。同样,锐意改革的雍正皇帝规范了半天书吏的编制和选用资格,也歇火了,他的宠臣田文镜面对陋规,能做的也不过是给山东、河南两省的收费项目做了个价目表……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很简单,科举出身的官员们根本做不了基层公务员的业务,写八股、吟诗作对他们行,收税、断案这样的必修课还得雇师爷统筹,更不用说漕运、仓储、账目这些专业工种,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这样的官员,历代的俸禄表,按照品级罗列待遇,到雍正朝还搞出了养廉银,工资待遇不算低了,可除了按规矩从书吏、衙役们指缝漏出的陋规费里分肥,又有什么用处?


  就此而言,谈今天的公务员工资,说清朝养廉银如何、宋朝俸禄如何厚待士大夫,本身就是个笑话。因为这样的环境下,高薪根本无法养廉,因为廉洁与否的权力并不在这些享受厚禄的“官”手里,而在头顶仕途“天花板”的“吏”手中。


  那么,“吏”们曾经的工资有多少呢?


  明代,地方书吏们的年薪是6两白银,中央各衙门和督抚衙门书吏年薪36两,另给4石米。清代,顺治九年搞了一次地方书吏大降薪,年薪给减到了4.8两。


  如果没有康熙元年的一刀切,书吏们的合法收入是个什么层次?


  光绪年间五品郎中何刚德在《春明梦录》写道:“余初到京,皆雇车而坐,数年后始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一仆月需六金。”


  1头骡子24两银子,1个仆人月薪要6两银子,可见300年间通货膨胀之严重,不过请注意,胥吏们可没有涨工资这一说,当然,大清朝官员的正俸标准几百年就没涨过,养廉银在道光后也不怎么正经发,何况地位卑贱的胥吏?


  也就是说,如果谁真在这个时候干公务员,想不拿黑钱过日子,还不如去给人当仆人划算。


  说到底,清朝的整套官吏体系就是在逼人作恶。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想过在制度层面上改革呢?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一方面把胥吏纳入官俸体系加薪,并用重罚约束;另一方面提出任官者应该先担任胥吏的职务,以学习政务的细节,同时,提高胥吏的政治地位,让他们不再被排除于正统仕途之外。


  然而,这套政策被后继者废止。


  这个结果或许令某些人扼腕,然而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多发钱非但不能治百病,反而会添新毛病。


  王安石下台后,苏辙任中书舍人,朝廷认为吏员太多、太滥,命其裁减。正当他为吏员难裁犯难时,小吏白中孚对他说:


  “昔铨吏止十数,今〔侍郎〕左选吏至数十。事加如旧,而用至数倍者,昔无重法重禄,吏通赇赂,则不欲人多分所入,故竭力勤劳而不辞;今行重法,给重禄,赇赂比旧为少,则不忌人多,而幸于少事,此吏额多少之大情也。”


  意思是,原来工资少、规矩小,胥吏们都忙着捞外快,人少自然分得多,就不希望新人进来;现在工资多、惩罚重,胥吏们赚外快不易,还不如多来点人分担,乐得清闲。


  这不正是“乱作为”和“不作为”的矛盾吗?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