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词,只要有心,就可以收拾起行囊,流连于那些或远或近的风景,一路思索人生的意义及其他。许多人不甘于思考的瞬间忘却,选择了文字与影像的记录,使得我们这些宅人也能一窥别人在路上的心情,以及不曾亲见的风景。
我偏爱于国家地理式的人文旅游,也喜欢这类的文字影像作品。几日前难得的一次逛书店,在新书架上看到了《学者镜头——影像中国文化》丛书。《别样乡愁》、《长河系日》、《沧海遗珠》、《山川行旅》四本,我喜欢的是《山川行旅》和《别样乡愁》两本。作者用镜头和文字咀嚼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独特的思考。或许是因为生长在偏僻农村的缘故,《别样乡愁》中淡淡的怅惘,深有体会。在新旧时代的更替中,需要留下些这样的思考。
岁月变迁中衰败的堡垒驿站,即将割裂传统的土楼村寨,以及那些余音尚存的酸曲儿与腰鼓,这些乡土中国的符号,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这本书淡淡的乡愁表明着作者对于这些乡土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态度,但是乡土中国的转变是潮流所至,我们也只能伴着着淡淡的乡愁,回想一次昔日的生活,掉转头继续奔波。
“远逝的村寨”一文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绕家人。如同中国许多没有“正是名分”的少数民族一样,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很少,繁衍生存年代却很久远。虽然没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多么令人深刻的印象,却一直在某些偏僻的角落生存繁衍。这个生存在贵州都匀的少数民族正处在时代转换的节口上,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会遗忘自己的民族属性,就如现在外界对他们的忽略一样,成为又一个消失的民族。
“徽州牌坊的哭泣”是徽州女人的苦泪史。徽州牌坊曾经是徽州苦涩的荣耀,是现在徽州旅游的风景点。徽州商人风光的代价就是那些灰冷的牌坊。默默不语的青石牌坊,哪能换独守枯灯的青春年华呢?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想必没有一个徽州女人愿意有半生甚至一生的清苦,换得这死后的虚名。“徽州女人苦”!“冷月迎窗,残灯照壁,寒风苦雨,独倚雕栏。”
犹如精美的MV,梅生的这几本书也有从容变换的镜头感。尤其是影像与文字结合比较紧密,阅读过程如看电影一样顺畅,又有跳跃感。相比于不少图文分离的影像图书,实在是相当难得了。 |